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 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 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 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 仰的渗透与制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但是较少有文章从 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 藏族的丧葬习俗作为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与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之间的结合是一个理性的历程,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每一个活生生的文 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注: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18.116.115.)所以,必 须把文化现象与文化特质纳入到文化整体中去分析探究,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一种习俗 的产生原由、传承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与整个 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随。它必然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政治、伦理和心理等多方面 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本文试用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相关原理和方 法,来透视藏族的丧葬习俗。 一、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 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然而,藏族文 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 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 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文化形成之前后,本教文化、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 都未曾停歇地对其进行渗透与整合,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构的多 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约定俗成的背景。归结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种 文化背景。 (一)环境的生存法则 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前提。藏人祖先在生存奋斗中,首先面对的是青藏高 原这样一个现实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除喜马拉雅山脉外,还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 拉山、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横断山脉等五大山脉。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风( >或 = 8级或者17米/秒)最多的地区,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四周山系连绵、雪 峰林立、旷滩千里。“全藏区宜农土地只占土地资源的0.94%,宜牧土地则达54%。拿西 藏自治区来说,河谷平原仅占全藏土地面积的1.2%。而青藏高原1/3的土地不宜农也不 宜牧。”(注:格桑本、尕藏才旦.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8.)同时, 大江大河也是藏人面对生存的艰险之处。这些河流时涨时落,变化多端。由于藏区地质 结构的特殊性,这些河流并不能为高原藏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相反,却增加了藏 区的封闭程度。如在西藏,两个内流水系并未构有对外交往的条件,而两个外流水系也 无法成为对外交流的通道。生存空间的封闭使得藏族只能坚守自身的自然资源,加之生 物种类的匮乏,植物生长期的短促,使得生命在藏区显得极为脆弱和珍贵。因为被动地 适应与承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死频繁的现实状况,藏人在深刻地感受自然轮回与生命 运动的同时,也认识到要对抗艰险的自然环境,人与人只有相互关心和共同拼搏才能够 生存。藏人把人的生老病死视作和其他生物一样,是大自然不可更改的铁律,应该让人 的可视形体在大自然中顺时地诞生消亡;与此同时,因劳动力的稀缺和繁衍种族的艰辛 ,使藏族珍视每一生命个体,他们把对同胞的缅怀融于整体生活中去表达。这种因自然 环境所蕴育的对于生死的达观态度,是形成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的前提。 (二)本教的灵魂崇拜 灵魂、鬼魂等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 是可视形体的消失。灵魂和其载体组成的人在生死两界自由穿渡,于是,天神、念神、 龙神构成了一个以天界、中界、下界为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给远古藏人设置了 一个新型的观念世界。藏人信奉一个人有父神、母神、舅神、家神、自己的生命神等五 尊神,并且只能通过祭祀才能求得他们的佑护。藏人认定灵魂永恒,认为魄、魂、躯是 构成人生命的要素,精气、灵魂、血肉三体为一。人在自然界中的软弱无力,令藏人力 图借助其他力量和物质来求得一种自我保护以及对持久生命的维系,于是藏人相信寄魂 物的存在。本教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学说的文化氛围中,在远古藏人的功利意识下酝酿 、植根乃至一统天下。本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藏 人所谓山神、帐篷神、灶神,以“下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为生者除障、 死者安葬、动者驱鬼”为其准则。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神交流的专职行为——祭祀的形 成。由此,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以适应藏区人生命需求、心理需求、生活生产需求的丧葬 仪规:第一阶段是围绕“尸魂相合”仪式展开的丧葬活动;第二阶段则是围绕向死者供 献牺牲和招魂仪式所展开的丧祭活动;第三阶段是围绕墓地的杀牲以及墓中的“墓穴厌 胜”法术展开的丧祭活动。本教灵魂不灭观念的指导,使得远古藏族社会就形成一套较 为完整、系统的丧葬程式。 (三)佛教的生死轮回 佛教传入吐蕃在赤松德赞(755-797)时期,当时的佛教只是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传播, 并未深入民间。佛教真正深入藏人的内心是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 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由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来指导的。如人生 唯苦、四大皆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哲学理论决定了藏人高层面的精神追求。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在恭求“来世”,求得死后的解脱,并渴望进入涅槃世界。藏人最普通的观念即是,在三善趣(人、天、阿修罗)和三恶趣(地狱、恶鬼、畜牲)六道中,不要堕入地狱,沦落为恶鬼或畜牲。佛教教义所承认的灵魂永存使对灵魂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对灵魂载体的再行安置顺理成章。藏人因此把丧葬的重点放在对亡魂的超度。人们通过超度期望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拥有选择的权利。人的善恶之因必将决定着天堂或地狱之果,佛教的“因果论”和“六道轮回论”为藏人指出了生命的价值取向。佛教成为藏人的精神导师,从情感上、思想上和行为上指引着藏人的生活。佛教在藏区的传入和普及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形式,其教义和哲学观念成为主导藏族丧葬习俗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