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高度关注地方性知识,是因为地方性知识[1]在维护人类生态安全上,可以 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提到生态维护,人们总是习惯于单纯动用技术、法律、经济或 行政的手段,去完成既定的维护目标。然而类似的手段只能在特定的时段内,解决某些 局部的生态维护问题,这远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因在于人类的生态安全是 一个全局性超长期的复杂问题,人类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类的生态安全 直接或间接相关联。[2]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当然需要各种工程维护措施,但更需要的 却不是单一的对策,而是协调一致的可持续社会行动。协调的社会行动又只能建构在并 存的各种社会行为之上。[3]为此,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任务正在于,搜集整理不同人们 群体的社会行为资料,辨析梳理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归纳各种社会行为 造成的不同生态事实,探索总结不同生态事实的各种生态后果,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 进而探索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意义与生态运行规律,从中找出人类社会在地球生命体系 中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以便更好地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社会行为始终受到各种知识系统的规约和引导,除了普同性知识外,各民族各 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把握了 一种地方性知识,也就获得了预测和引导特定人群社会行为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自然 不难运作该社区的社会行动。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将社会行动引入有利于生态维护的 轨道上去。生态人类学主张凭借地方性知识去推动生态维护,其理论依据是地方性知识 必然是特定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固有的综合性和可自主运行性,地方性 知识自然也会具有同样的秉性。[4]于是地方性知识规约下的社会行动,同样会具有至 关重要的自主运行和综合作用秉赋。这就使得有利于生态维护的社会行动一经正确启动 ,即使没有外力支持,也能自行运作,综合发挥多种作用,不断地收到生态维护效益。 鉴于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5]生态维护的办法自然也需要多样化,并具有必要的灵 活性,才能确保生态维护成为全方位的并相互协调的人类社会行动。为了使维护办法尽 可能多样化,这就必须发掘和利用各种地方性知识,使我们拥有尽可能多的生态维护经 验与技能,并如实地了解这些经验与技能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构起 全方位的生态维护体制。有了这样的体制,即使遇到生态维护失误,或碰到不测的生态 变故时,我们也才有可能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对策,加以有针对性的补救。为此,生态人 类学正在努力探明各种地方性知识及其存在与延续的前提和范围,辨析不同的地方性知 识作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时,会造成哪些不同后果,以便对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作出准确 的使用价值评估。只有奠定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行为聚 合为社会行动的机制,协调一致的生态维护体制也才可能建成。与此同时,各种地方性 知识与普同性的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的结合也才能作好。因此,只有珍视各种 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人类社会才可能获得真正 的生态安全。 不言而喻,生态人类学全面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大力推动地方性知识与普同性知 识有效结合的研究任务,是一项超长期的艰巨使命,这应当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长远目 标。在短期内,生态人类学还做不到这一步,但是却可以就特定地区的某些地方性知识 ,进行系统发掘和利用,并在促成与普同性知识结合的前提下,使这些地方性知识获得 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可能,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维护效益。这是生态人类学近期内可以 实现的研究目标。总之,不管在近期还是在远期,地方性知识在生态维护上肯定可以发 挥独特的作用。其独特性归纳起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地方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切地方性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态, 相关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完整地包容在各 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之中。地方性知识必然与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互为依存,互为补充, 又相互渗透。相比之下,普同性知识则不可能具备如此强的针对性。若能凭借生态人类 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发掘和利用相关地区的地方性知识,肯定可以找到对付生态环境 恶化的最佳办法。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地方性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一大 笔不可替代的生态智慧与技能。[6] 其次,发掘和利用一种地方性知识,去维护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办法中 成本最低廉的手段。地方性知识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当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当事的个人在其日常活动中,几乎是在下意识的状况中贯彻了地方性知识 的行为准则,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在付诸应用的过程中,不必借助任何外力 推动,就能持续地发挥作用。[7]由于不必仰仗外来的投资,而是靠文化的自主运行去 实现目标,因此这是一种最节约的生态维护方式。 最后,地方性知识具有严格的使用范围,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维护方法的误用。 地方性知识之间总是处于相互制衡格局之中,这样的制衡格局又必然是并存多元文化交 互依存、交互制约的派生结果。地方性知识的制衡格局可以确保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 系的冲击均衡化,从而大大降低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样的制衡状况下,维 护方法一旦被错用,就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牵制,及时得到纠正。同时,利用地方性知 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既不会损害文化的多元并存,也不会损害任何一个民族的利益。因 此它是副作用最小的稳妥维护办法,也是不容易被用错的维护办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