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an Landsberger在论及中国文革期间的海报时,以超真实(hyper-reality)来界定 既存于社会主义概念中的革命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影像的叙事空间被那些 具有现实特征却同时是完全意义上的超现实人物——“大于生活”原型的农民、工人、 军人占领了(注:Landsberger,Stefan.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from revolution to modernization.Armonk,N.Y.:M.E.Sharpe.1995.)。“超真实”准确来说应隶属后 现代批评中的语汇,被Stefan Landsberger硬是借来以形容一个完全不属于后现代范畴 里的时期。 这一语汇的借用在Claire Huot论述中国新文化景观的时候再度出现,在分析第五代电 影出现的文化背景之时,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的油画创作《父亲》在Claire Huo的 行文间成为中国超真实主义(hyper-realism)的一次体现(注:Huot,Claire.China's new cultural scene:a handbook of change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在影像叙事的评定标准里,究竟革命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差距有多远?对后现 代主义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影像的视觉霸权和文化力量一经产生,“既 无撤消,也无宽恕”,不可避免的是它完美的、过度真实的语言里,对未来世界的沟通 与理解产生的深远影响。 虽然在上述文本中,超真实概念只能作为一个后现代语汇的引用,更多具有的是文化 批评的通感功能。但这两次巧妙的转借,却向我们展示了文化批评所能经历的另一种可 能:在一个非后现代,或后现代性并不明显,并非主导文化显象的社会里,用后现代的 视角去解释,也许会发现理论研究中的新盲点。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海报中的政治导向的影像构成,还是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透露出 的强烈的怀旧情结,都指向引发超真实概念的产生之源:社会拟像(Social Simulacrum )。 超真实与拟像是法国后现代学者家尚·鲍德里亚(注:Jean Baudrillard,国内多译为 “鲍德里亚”、也有译为“博德里亚”;港台多译为“布希亚”。)文化理论的两个核 心词。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两个核心词延伸到视觉文化、影像消费和新媒体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更成为解释社会之后现代性表征的必用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超真实”及“拟像”概念的疏理,以引发对影像世代之文化研究的再度反诘,尝试渐进地了解被隐藏在经济至上主义和视觉消费欲望之下的中国叙事——是否它确实彰显出崭新的、潜藏转折意义的文化视阈。 一、“超真实”与“拟像”概念之源 1975年,意大利符号学大师Eco的美国之行催生了“超真实”这一词汇的诞生。在游历 了美国国家博物馆和迪斯尼之后,他迷惑而饶有意味地写道:在国家想像中,游戏与幻 觉的边界已经消失,对真实的执狂催生了对虚假幻觉的支持力量和结构性创造,真的不 能再真的结果是:完全真实的自我确认被“绝对的虚假”而代替(注:Eco,Umberto. Travels in hyper reality:essays.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6.)。 在Eco的眼里,超真实现象的出现,与国家意志的暗示和视觉消费的大众诉求有着潜在 的关系。这一概念后经鲍德里亚阐发,与拟像(Simulacrum),拟仿物(simulation,也 有译为仿真)交错互动起来。拟像,有译为“仿像”如王岳川《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 化理论研究》,也有译为幻像,如盛宁《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注:盛宁 :《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读书》,1996年第08期第26-32页。);类像 ,如季桂保《让——鲍德里亚的大众传媒理论述评》(注:季桂保:《让——鲍德里亚 的大众传媒理论述评》,《学术月刊》,1999年第06期第61-65页。);虚像,如孔明安 《技术、虚像与形而上学的命运——鲍德里亚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反思》(注:孔明 安:《技术、虚像与形而上学的命运——鲍德里亚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反思》,《哲 学动态》2002年第10期第37-40页。)。这些词语在不同程度都揭示了“拟像”之“真” 背后的虚幻性和假定性;但拟像并非虚幻不可感的,也不具类似性,它是现实之中的被 提炼出来的虚拟的现实,超越真实的真实,它立足于形而下的大众物质主义的土壤,却 蕴涵着形而上的颠覆性思维,它是视觉消费冲动下滋生的产物,却模拟着对现实主义无 限的怀念和追思。它自我满足自我完成,不愿意与“现实”发生关系,也不愿意植根于 “现实”进行复制式的摹本创造。所以本文倾向于拟像一词,以求说明“超真实”体验 首先来自对现实“像”之模拟,其次才是对现实“像”之消解。“绝对的虚假”在鲍德 里亚眼里更成为真实之上的真实,“超真实”体验包含在拟像之中并呼唤人们去忽略本 原的真实。鲍德里亚由此发展出对未来工业社会中消费大众的沟通模式的新理解:经由 新媒体的蒙太奇语言原则(有如电影)和时空距离感的产生(而非面对面交流),人类正在 建构一种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现实。鲍德里亚的“超真实”与“拟像”概 念之所以在目前受到如此重视,正是因为在当今影像化的社会里,现实、影像与虚拟体 验交错呈现出,直接推动了文化的拟像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