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4)03-0104-05 1.文化贫困及其形成 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或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概念;事实上,在人 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难以摆脱的贫困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经济贫困,一种是文化贫 困。“落后的经济背后必然有落后的文化及由此滋生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文化的滞后,必然会阻碍经济的持久发展”(注:沈一之:《理论纵横》(社会·文史 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许多社会学家指出,虽然贫困表现了一 种经济条件,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最早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从理论 上系统阐述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1959年 ,他在其《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贫困文 化”概念。他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穷之中,从而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穷人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机遇,而是与其所拥有 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注:[美]博希尔著,宫琪译:《贫困的文化》,《现代外国 之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4期。)。“贫困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 指社会上多数人均处于中等以上生活水平时,仍有一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形成的一 套使贫困本身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注:宋镇修、王雅林:《农村社 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贫困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通过这种 研究可以对贫困的形成、起源、后果以及有关政策、人们应付贫困的办法等获得新的认 识。因此,要想消灭贫困,首先必须改造贫困文化,只有使穷人抛弃了贫困文化、接受 了新文化,如抛弃了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宿命论的价值观念而接受了积极上进、具有 奋斗精神的价值观时,贫困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灭亡。从这里我们可知,社会学和人类学 关于贫困文化的研究,客观地说具有战略眼光,对我们今天的贫困理论研究和反贫困实 践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贫困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又不完全相同,它比单纯的人口科 学文化素质低下有着更加深广的涵义,它是指相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而 言,某一社会群体在生活方式、思维与信仰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习俗和技能上的滞后 与缺乏现象。 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文化教育、道德水准、社会风气、政治文化、风俗 习惯、价值观念的落后与消沉所导致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广义上讲,文化贫困(或精神 贫困)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活单调,节奏缓慢,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科学文 化知识缺乏,科技意识差;人们精神惰性化,思维视野狭窄,依赖性强,“等靠要”思 想严重,进取心不足,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自卑自践而又自足自乐。这种生活方 式、精神面貌与心态,反映和体现了一种淳朴的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与思维上的定向、 定式。文化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结果,又是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文化贫困根植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土壤,是长期与外界隔离的产物。新疆贫困县多数分 布在远离经济增长极——中心城市的偏僻地区,受自身发展条件,如资源匮乏,生态环 境恶劣,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闭塞,资本、人才缺乏,人口整体素质低等条件的限制 ,区域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工农业生产长期在低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下循环,低产出所 导致的生活资料的相对不足,使得人们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而且,正是在这种长期的 贫困困扰中,在域内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下,使得人们极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 往往又会使人们逐渐衍生出一种心理平衡和保护机制,即自践进而自足自乐,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抱守残缺、认命的固定心里习性。由此,又产生出浓重的封建色彩思想,并 转化为愚昧的信仰和习俗,又反过来继续影响下一代,形成一种传递效应。 2.文化贫困对新疆贫困地区的影响 目前,新疆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方式陈旧落后,并且具有某种惰性。新疆贫困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 活动范围狭窄,人们活动的基本舞台是本乡本土的小天地,人口较少流动,加上小农经 济思想的束缚,即使是青年人也不大愿意外出务工或经商,生产方式变化缓慢使生活方 式的变化缺乏原动力。另外,新疆贫困地区人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总是围绕着继续解决温饱以及如何巩固温饱这一核心问题而运转,人们还无暇顾及更 多、层次更高的需要,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显得十分匮 乏。这些现象构成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生活方式的独特的稳定性特征。 与此同时,存在畸形消费与扩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畸形消费 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牧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生产活动 和生产实践,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结果,是民族心理的反映。其中固然有诸多精粹 ,却亦不免有过去历史时代沉淀下来的,目前已落后于时代的内容,消极的民族传统观 念与他们在社会习俗中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娶亲礼仪变得 更为复杂,更为繁琐,使哈萨克族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股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之风。甚至发生有的贫困户刚刚脱贫 ,由于婚丧等事大操大办又“返贫”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阻碍了 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