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71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4)03-0309-06 所谓反市场形态,总体上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表演行业在面向市场体制改革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具体体现为供需错位、投资和回报不对称以及经济价值 目标与改革进程的偏离等现象,这种现象在一般市场原则下无法得到完全的解释。笔者 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受到艺术表演行业特质的制约。艺术表演行业作为经营 性组织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非营利性;作为事业性组织其核心产品又参与市场经营 ,具有竞争性。这种兼有经营性和事业性的特质,使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改革进程面临 错综复杂的局面。 一、艺术表演行业反市场形态的具体表现 1.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非对称性:市场供给的不断增长与消费需求的持续下降 从1985年开始,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一直呈现出一种稳步推进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艺 术团体数量逐年递减为典型特征的外部性改革演变为以追求剧目质量、场均收入等效益 目标为典型特征的内涵性改革。《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7-2003年)的数据反映 了17年来艺术表演行业的两大发展趋势。一个趋势是通过20年的改革,艺术表演行业初 步具备了艺术产品的供给能力,艺术产品的供给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1996年,全国的 2656个剧团新排上演剧目4300个,团均1.6个。到2002年,平均每团新排剧目2个。这些 新排剧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剧团创作并首演的剧目,1996年是1919个,团均0.7个;2 002年,是2677个,团均1个。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创作和新排剧目的统计数,是指戏曲 、话剧、歌剧、舞剧等“大戏”,还不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小节目,这实际 上意味着这些剧团可能一年要排一台大戏。这与文革期间“8亿人民8个样板戏”的情况 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相伴随的是,场均观众人数由1985年的971人增加到2 002年的1105人,应该说以提高效率为核心、面向市场体制的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措施取 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艺术产品供给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下降 的趋势。如团均演出场次由1985年的226场下降为2002年的161场,减少了28.8%。观众 人次从1985年的72322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45980万人,17年间下降了36%,演出场次 下降了45%。文化消费需求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萎缩的态势。并且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 事实是,在这41.6万场中,大部分是农村演出市场,占57.5%。城镇演出市场逐年萎缩 。严肃艺术边缘化的趋势并未因改革进程得到根本上的好转。 2.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非同步性: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是一种概率关系而非函 数关系 在物质生产领域,高投入与高回报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但在艺术领域,高投入就会 有高回报吗?艺术精品就一定是赚钱产品吗?现实的回答是不一定。高投入与高回报之间 是一种概率关系。 我们以文华奖获奖剧目为例。文华奖作为全国专业艺术成就的最高奖,其获奖剧目代 表了中国专业艺术的最高水平。按照市场的一般原则,高质量的产品应该具有很好的经 济效益,但实际的情况是,尽管这些获奖“产品”的艺术价值高,但其经济效益却不尽 人意。据文化部艺术司对230多个文华奖获奖剧目演出情况的调查数据[1](P25),赢利 的只有71部,占全部剧目的30.2%,基本持平的5部,占2.13%,亏损的114部,高达48.5 %。据艺术司的统计,获奖剧目单位产出效率也不容乐观。50万元以下的剧目占绝大多 数,高达147部,占76.9%;50~99万元的31部,占16.2%。投资与产出绝不是简单的一 一对应关系。高投入的剧目不一定高产出。投入额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11部歌 剧、舞剧或歌舞,只有《土里巴人》、《苍原》、《黄河水常流》3部基本持平。其余8 部剧目,《荷花赋》、《轩辕黄帝》、《张骞》等5部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楚韵 》、《巫山神女》不足10万元。低投入的剧目只要质量好,同样可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河北省大厂县评剧团的《水墙》投资仅16万元,演出收入却到达108万元。 3.艺术表演行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面向市场体制的改革进程的非相关性:改革进程快市 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未必好,改革进程慢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效益未必差 艺术表演行业的这种特点,可以从20年改革的经历中得到证实。自1978年以来,中国 社会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从改革初期的大约5%提高到20世纪90 年代末的60%以上[2-3]。与此相伴随的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进程,自1979年艺术表 演团体开始改革以来,作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过程,在总体上仍处于一种不断深化的趋 势,从逻辑发展的角度看,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日益成熟,市 场规律的作用日益显现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市场体制为目标的艺术表演团体随着改革的 深化,本应具有不断成熟的市场形态,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事实上的与不断深化市场改 革进程不一致、甚至与市场规律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