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西方的性别研究领域,所谓的“酷儿理论”俨然已成为一支最为活跃的力量。 酷儿理论原本起源于对男女同性恋、双性恋等性身份的边缘群体的研究,现在却变成了 那些试图超越一切规范的理论的总称。正如酷儿理论家杰弗瑞·艾斯科夫所说的,“酷 儿政治提供了一种冲破种族和性别界线的方式。它拒绝了容忍少数族群及代表少数族群 利益说话这一逻辑,而用一种包容扩张的逻辑取而代之。酷儿政治表达了一种包容的扩 张冲动,它竭力追求的是对规范统治的抵制。”(注:转引自《酷儿理论》,李银河译 ,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第320页。)大致而言,酷儿理论的“酷儿性”( queerness)一方面表现在其理论主张的激进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其理论构成的混杂性 。就前者来说,酷儿理论主张超越一切身份界线,因为任何身份类型都会成为规则统治 的工具;这样,酷儿理论的矛头所指就不仅是异性恋文化霸权对性别、性欲倾向的强制 性划分,而且也指向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有意维持自身身份的独特性的同化倾向。与此 相关联的是,酷儿理论在理论取向上决不囿于一家一说,而是兼容并包地把可资利用的 各种理论资源(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杂陈并置,以期 产生一种打破单一性、呈现多样性的“表演”效果。从这两方面来看,朱迪·巴特勒都 堪称是酷儿理论的典范。 巴特勒曾说过,把我自己放进一个身份类型之中,我就会去反对它。(注:转引自《酷 儿理论》,李银河译,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第320页。)例如,巴特勒正式 的学术头衔是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修辞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然而她既没有明确写过关 于修辞学、也没有明确写过关于比较文学方面的文章。这种学术身份和学术实践的错位 ,显示出我们的主体身份赖以建构的那些项目或条件是极不稳定的。巴特勒似乎对任何 确定的身份都怀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而也许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狂似的厌恶,构成了她对 身份和主体性的形构、对我们在现存的权力结构中僭取性/性别/种族身份时何以成为主 体的程序,想要探个究竟的动力。因此,尽管巴特勒的理论写作涉猎广泛(包括哲学、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电影研究和文学研究等),却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 即对“主体”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也就是探问“主体通过什么程序得以存在,他们通过 什么方式被建构,以及这些建构方式如何运作和为何失败”。(注:Sara Salih,Judith Butler,Routledge,2002,p.2.)必须指出的是,巴特勒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 体,而是一种形成中的语言结构。对巴特勒来说,“主体身份”不是给定的,并且因为 主体总是卷入无尽的生成过程中,所以完全可能以颠覆现存权力结构的不同方式去重新 僭取或重复主体身份。 巴特勒对“主体”的探索始于她的第一本理论著作,即其博士论文《欲望的主体:20 世纪法国的黑格尔反思》(1987)。在本书中,巴特勒考察了20世纪法国的两代哲学家( 即“二战”前的科耶夫、依波利特、萨特的一代和“二战”后的拉康、福柯、德勒兹、 德里达一代)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性接受。尽管巴特勒在该书1999年重印本 的前言中,称这只是一本发表得太早的少作,还没有明确论及性别、身体以及主体身份 如何在性别的权力结构中建构等等这些在她后来的著作中占据中心地位的问题,需要进 行全面的重写和修改;但该书所讨论的黑格尔哲学在20世纪法国的接受和变异实为思想 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对于追溯和理解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甚巨的法国现当代思想(如存 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发生、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就此而论,巴特勒选择此 课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已足见其理论眼光的敏锐独到。事实上,《欲望的主体 》不仅是一本对于相关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出色的哲学著作,而且它也已经 包含了巴特勒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发展的许多观念,因此,尽管有悔其少作的意思,巴特 勒同时也承认此书与其后来著作的连续性,声称她对黑格尔有关主体、欲望、承认的论 述的兴趣贯穿着她的全部写作。她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我的所有著作一直处在某一 组黑格尔式问题的框架之内:欲望与承认有什么关系,主体的建构何以包含着一种与他 异性的根本的建构性关系?”(注:Judith Butler,Subjects of Desire:Hegelian Refle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 999,p.xiv,9,33,79,9,234.) 在巴特勒看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一部“成长小说”,描述了它的“主人 公”——精神(巴特勒称之为总是一个“他”,一个普遍的主体)——不断地克服前进道 路上的障碍,逐渐地从无知走向启蒙和自我认识,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旅程”。那么 ,是什么推动着精神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满足地不断地向前跋涉?巴特勒指出,对黑格 尔来说,精神的动力就是欲望——是那种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的欲望,而尤其重要 的,是那种要认识自己的欲望。欲望在这里表现为人为克服外在差异——而所有这些差 异最终显现为主体自身的内在特征——以成为一个自足的主体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也就 是说,主体是通过(他者的)承认和克服差异而最终认识到自己,因此,欲望与获得意识 的过程以及主体逐渐增强的自我认识的能力密切相关。用巴特勒的话来说,欲望是对存 在的质询,是对同一性及其形而上学位置的肉身性探问。(注:Judith Bu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