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4-0024-06 “亲和力”本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注:《现代 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025页。)笔者借用这个词来说明 中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的关系,进而分析中国民族团结的内蕴之所在。 中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的亲和力可从互补性的结合和结构性的结合两个方面考 察。 1.中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互补性的结合 中国文化从经济类型来分可大致分为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两类。在中国地图上,从东 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 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划一条线,那么,此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内蒙古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的一部分为草原文 化区(注: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修订三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 ,89页。),此线以东以南则为农业文化区。对此费孝通先生曾有一个说法,他认为“ 划分农牧两区的地理界线大体上就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建筑直到现在还存在的长城。这条 战国秦汉时开始修成的长城是农业民族用来抵御牧畜民族入侵的防线”。(注:费孝通 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0页。) 这样经纬分明,而且在历史上从秦汉起所形成的“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对抗格局的 两大文化区,为什么又能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呢?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南方的农业民族 又为什么能互动整合达到和谐一致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 互补性所产生亲和力的作用。对此,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有一 个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论述,他说: “中原和北方两大区域的并峙,实际上并非对立,尽管历史里记载着连续不断的所谓 劫掠和战争。这些固然是事实,但不见于记载的经常性相互依存的交流和交易却是更重 要的一面。 把游牧民族看成可以单独靠牧业生存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牧民并不是单纯以乳肉为食 ,以毛皮为衣。由于他们在游牧经济中不能定居,他们所需的粮食、纺织品、金属工具 和茶及酒等饮料,除了他们在大小绿洲里建立一些农业基地和手工业据点外,主要是取 给于农区。一个渠道是由中原政权的馈赠与互市,一个渠道是民间贸易。 贸易是双方面的,互通有无。农区在耕种及运输上需要大量的畜力,军队里需要马匹 ,这些绝不能由农区自给。同时农民也需牛羊肉食和皮毛原料。在农区对牧区的供应中 ,丝织物和茶常是重要项目,因而后来把农牧区之间的贸易简称为‘马绢互市’和‘茶 马贸易’。”(注: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1页。) 费先生的这一段话正是对中国民族团结内蕴的经典诠释,事实正是如此。 秦汉之时,当秦汉与匈奴在政治上形成对峙态势之时,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互补就 以“合市”、“赏赐”等方式凸现出来。当时农业文化区汉地的物产,如铁器、铜器、 陶器、缯絮、食物、金银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大量流人匈奴。汉文帝时,中行说向单于 建言:“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 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归于汉矣。”(注:《史记·匈奴列传》。)这表明,汉 物流入匈奴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即使匈奴分为南北之后,北匈奴虽被击败远走,仍不断 要求与汉“合市”,汉亦应之。元和元年(84)北单于遣大且渠等驱牛马万余头至武威, 与汉商交易。在与匈奴交换中,汉所得到的主要是畜牧和狩猎产品。南北朝时,在南北 对峙的政治背景下,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互补仍然阻隔不断,以聘使互市等方式凸现 出来。 拿聘使来说,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拓跋焘南征时,就与宋互派 使者,索送土特产。刘宋以甘蔗、酒、柑桔、螺杯、炬烛、锦等土特产送与北魏,北魏 则以骆驼、马、毡、盐、胡豉等送与刘宋。(注:《宋书·张邵传》。)《宋书·张邵传 》。齐永明元年(北魏太和七年,483),齐武帝遣骁骑将军刘缵聘于北魏;魏人出内藏 之宝,“使贾人鬻之于市”(注:《资治通鉴》卷135齐纪;《魏书·李孝伯传》。)。 北齐李绘使梁时,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注:《北齐书·李绘传》。)。西魏相宇文 泰为通好于梁,一次就“致马二千匹”(注:《梁书·兰钦传》。) 再拿互市来说,其在十六国与东晋之间已经存在。如祖逖北伐收取黄河以南后,石勒 遗信请求互市。逖不答勒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注:《晋书·祖逖传》。)前秦苻菁掠上洛郡,“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 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于是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矣。”(注:《晋书·苻健载记 》。)北魏文成帝在宋孝武帝即位后,遣使求互市,“时遂通之”。这种互市在当时十 分普遍,据《魏书·食货志》所载,当时北魏不仅“西域、东夷贡其珍物”,而且“又 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除此以外,当时民间私下贸易更是频繁。南齐、萧梁时,如“郁州接边陲,民俗多与 魏人互市”(注:《梁书》卷16张稷传。)。北方与南方贸易,主要为获取粮食、布匹、 羽毛、齿革、驯象、孔雀、甘蔗、柑桔、锦、名酒,等等,南方则欲从北方得到马匹及 其他畜产品等。史谓“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注:《宋书》 卷82周朗传。)可见布匹、粮食交换的数量颇为可观。寿春、襄阳等城市既是南北交争 的要冲,又是南北互市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