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1—0437—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文化保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什么是文化保护,怎样保护便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就文化保护提出三种保护方式。 从18世纪至今,科学技术凭借自身的生命力促进了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发展。从蒸气机到纺织业,从电的利用到电子工业的发展,从PC机的出现到网络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50年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从过去50年所获取的物质享受远远超过有史以来整个历史时期所带给人类的物质享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社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因此成为判定人类生存状况、发展速度、繁荣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和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科学与文化在21世纪形成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不同宗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多极化世界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存在。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显著,这种差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增大。原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与现存民族文化差异之间出现明显裂痕,成为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不稳定因素之一。美国9.11事件及中东连年的战争冲突就是明显的例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21世纪的来临,原先固定的中心与边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逐步走进人类社会的关注视线,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与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各民族的共存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如果人类只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忽略民族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人类关注的只是科学技术,对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熟视无睹,那么科学技术的成果必将被民族冲突所损毁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其中包括对宝贵文化遗产的摧残。当前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就是明显一例。 面对新世纪的各种问题,人们将关注聚焦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里需作说明的是,保护不仅仅是狭义的照顾使之不受伤害。从广义的角度讲,民族文化保护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生存要从自我意识和社会存在两个方面考虑。自我意识涉及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判断。社会存在既体现一种存在又必须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发展就是民族意识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上升。经济发展要依托民族文化,这样的发展才有潜力;而民族文化只有不断传承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因此民族文化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之一。 由此可见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也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当务之急。应该承认少数民族文化在科学化、商业化、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弱势文化。她们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本土文化进行保护。这就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扶持和挽救。扶持被流行趋势冲毁的民族文化原形,挽救被强势文化淹没的民族原生态状况。这些文化原形和文化生态原貌是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也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财富。社会多极化的发展正是依靠不同文化中同、异的互补。而同异的共存基于弱势文化的生存。唯其生存,才有发展的余地。 然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口号的提出和话语权的占用,更需要通过不同的保护手段推动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保护的经验,回顾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保护的手段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文化的手段。第二经济的手段。第三法律的手段。 尽管文化的定义目前大约有50多种,且其内涵和外延都模糊不清。但是从文化保护的意义上讲,需要保护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外乎为无形文化和有形文化两类。无形文化可包括人类历史遗留的内容和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的上层建筑、人类的思维方式、观点、看法感受。有形的文化涉及贯穿人类社会中“眼见为实”的一切内容。可见要保护的内容浩瀚无边。然而,保护的手段则极为有限。目前广泛采用的文化保护方法有:用语言、文字、图片、将事物形态再现出来;用博物馆的形式将原貌保存下来;用教育、习俗的方式将民俗民风继承下来,传承下去。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几乎所有的有形文化形态都可通过网络以动态和静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用文化的手段保护文化方式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基本手段,并为文化保护部门广泛采用。然而,用有限的手段去保护无限的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用固定的方式展示发展的内容,保护的范围极为有限。 用经济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中国人评判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文化保护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这一点已经成为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当然,用经济手段保护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资。在一些国家,政府财政直接注入资金保护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形态。例如:瑞士是一个没有瑞士语的国家,国民把自己所居住邻国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其官方语言依次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而民族语言则是由不到1%的人讲的列托——罗马语。为了鼓励使用民族语言,政府对讲民族语言的地区给予经济支持。但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民族文化保护必须走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才能生存,生存才是最大的保护。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才是保护的根本出路。根据目前的状况,发展经济的措施包括高科技先进技术的利用,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旅游业的开发,等等。然而,文化保护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里的可持续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在保持本民族原生态状况不受现代文明侵害的条件下,努力挖掘本地区、本民族可开发利用的经济潜力,努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手段,把原生态状况变为经济效益,进而让经济效益促进原生态保护。第二,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切实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当地人对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原生态的保护意识。当经济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时,民族文化保护自然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