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11(2004)01-0038-09 在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改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然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如果没有当地人民的自觉参与,没有激发人们自主性和热情的文化建设,没有人们的内在动机的支持,单纯靠外部的援助,靠输入资金和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改变一个地区或民族的贫困落后面貌,必须经由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的努力,必须在文化意识上产生自觉,必须是他们愿意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处于人们的自觉和自愿的发展,成为内源发展。内源发展是一个文化的过程,需要通过能够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变革的文化建设来解决,而文化建设就是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变革的文化互动过程。通过文化互动,形成源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是当代社会科学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本文讨论的主题。本文即是从文化互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阐明内源性发展的重要性,及探索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贫困文化”与西部的贫困问题 在西部,贫困问题不仅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也表现为文化上民族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并立。而这种社会文化的二元并立,使得西部地区分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形成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上的巨大鸿沟,以及彼此在生活方式的价值认同上无法弥合的差距。比如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简陋的生活条件和质朴的生活方式会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常常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看作贫困与落后的象征,却不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样,对生活在深山峡谷的少数民族来说,大都市和灯红酒绿生活的奢侈甚至超出了他们的神话想象力。因此,二元性的社会结构及其文化存在所形成的障碍,不仅否定了城乡之间进行文化互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挡在了现代社会的大门之外,使它们陷入“贫困文化”的困境。 二元文化的屏障作用,使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民族贫困地区的人们,既缺少资源、技术以及信息和其他可利用的文化手段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也难以从发达地区获得这些资源和手段。按照发展社会学的观点,“贫困意味着缺少或失去了某些东西”[1](P18),因而,贫困就是被“剥夺”。在被剥夺的状态中,人们失去的不仅是发展的机会,更多的是失去发展的能力与信心,使他们在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面前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形成现代化发展中二元社会特有的“贫困文化”。 所谓“贫困文化”,是把贫困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它认为“贫困不仅是没有钱和缺乏资源的问题,还有对生活的理解问题。”“贫困文化不仅表现在没有技能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这些人不知道如何行动,如何申请工作,如何回答问题等方面。”[2](P20)而“现代民族中的贫困文化不仅是经济的剥夺,瓦解或者某些东西的匮乏,它也是某些实际的和没有补偿穷人就无法生活下去的问题。”[3]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在现代社会,它普遍存在于受需要短缺和资源匮乏困扰的贫困社会。但是,贫困文化不是文化的贫困。把经济的贫困归因于文化的贫困是错误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贫困虽然不是由文化造成的,但是贫困却能产生出文化的态度。在贫困的文化氛围中,人们无力采取行动甚至无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因而“贫困文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贫困人群或贫困地区特有的亚文化现象。 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形态,主要地还是属于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自然经济。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农业自然经济依靠的是自然界的丰饶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靠自然节律调节他们的生产、生活行为。西部少数民族自给自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是依据自然条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因此,如果说在完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较为原始的农牧自然经济凭借着自然界的丰饶而能够维持下去的话,进入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这种经济形式则丧失了它存在的条件。在现代社会,规模巨大的工业生产不仅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且强调效率和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因而,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被纳入到现代工业的范围。并且,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资源按产业的需求和经济能力的强弱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与使用,使自然资源由地方性垄断变成了资本及技术性垄断。拥有自然资源不再是优势,至多只是依附于资本和技术的依附性优势。而拥有资本与技术的发达地区不仅主宰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命运,甚至决定着这些地区的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的前景。 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瓦解了少数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基础,使他们不可能再按照传统方式生活下去。然而,从少数民族社会的变迁来看,事情却不是这样。由于变化不是来自他们社会的内部,而是外部的强制性力量破坏的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市场和原料的追求,打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原始生产技术与自然界的平衡关系,中断了其历史文化的自然进程,破坏了其社会内部的经济、文化关系,而另一方面,囿于传统及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知识与价值观的限制,也因为缺少产生内源性动力的文化资源及社会支持系统,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或利用资源的能力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只能固守其原有的生活,无法对现代化的挑战作出适应性变革。这样,在少数民族社会,传统对与现代、守成与创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制约着他们参与变迁的需要及发展与外部社会互动的能力,加深了西部社会二元化的程度,使贫困文化不断滋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