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3)06-0026-04 随着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呈 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要想使 中国文化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必须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即必须明确并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段话,第一,界定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即先进文化 是指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指出了先进文化的特点,即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先进文化的上述内涵,即它的性质和特点 ,就决定了它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必然会发挥以下一些重要作用。 一、方向导引作用。如前所述,由于对外开放、经济、科技、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而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来看,这种 多元并存的文化可以说包括着古今中外的文化。但具体说来,当代中国多元并存的文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文化存在,即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 朽文化。上述四种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存在。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是静止不 动的,而是必然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当然也不例外。而发展(前进),就有 一个发展(前进)方向的问题。从当代中国上述四种文化存在来说,如果把健康有益文化 看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补充的话,那么落后文化则属于旧的封建文化范畴;腐 朽文化则属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腐朽部分。显然,当代中国文化要想向前发展,落后的 封建文化和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都不可能为其提供前进方向,起到导引作用。因为落后 的封建文化是封建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早已被人类历史所否定的东西 。而腐朽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中腐朽、没落的部分,这种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 人类文化自身的一种否定。因此,上述二者都不能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前 进方向,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引作用。而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 展提供正确的方向,起到导引作用。因为从性质和特点两个方面来说,它都具备导引当 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资格。第一,从性质上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进步的文化。它 不再像过去历史上的某一先进文化那样有其历史局限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先进性会 逐渐丧失;而是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即它不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历史所否定,失去 先进性,而只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愈是 发展,愈是前进,就愈会使其自身被肯定。我们知道,强调某一事物的性质就是强调此 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在当今世界,之所以强调我们所说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 化,就是因为还存在着非社会主义性质甚至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所以,毫无疑问,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只有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才能起导引作用,才能居主导 地位。也只有当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 作用时,才能保证中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第二,从特点上来说,首先,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个面向”的文化,即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 化。所谓面向现代化,是针对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说的,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 彻底实现现代转型,必须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具有现代品格。所谓面向世界,就是 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能够超越民族文化的域限,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 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所谓面向未来,就是中国 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永远向前看,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永不停滞,生生不息, 执着前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实具有上述三方面的品格。其次,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论怎样发展、变化、超越、创新,都始终具有民族性、民族的特点、民族的形式,从 而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 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1]所以,无论我们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向前发展,上述民族精神永远会被提倡,会被发扬光大,会被不 断丰富,从而使这一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所谓科学的,就是这一文化贯穿 着科学的理性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论、方法论等几个层面来说,都 是科学的,正确的。所谓大众的,就是这一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接受主体、服务主体、享 受主体和创造主体,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所认同,所肯定,所享受(即在人民大众 中实现这一文化的自身价值),并被人民大众在实践中所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上 述丰富内涵,它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前进方向是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完全 一致的,因此也必然决定了它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着方向导引作用。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发展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同步实现的,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发挥了 导引作用,而且也提供了发展动力。所以,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向前发展时,当代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也必然沿着同一方向向前发展。 二、思想道德支撑作用。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作为精神内核为其起支撑作 用。当代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也必须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为其起支撑作用。而这种起支撑 作用的思想道德不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提供的,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道德则是 指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上述“三观”基础上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 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道德体系。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也包括对社会的理想、信 念等,即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就是强调在人 生目的、人生态度方面要“为绝大多人谋利益”,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 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强调个人要对他人、集体、社会有意义、有作用,即有价值,具体说 ,就是个人要通过劳动向他人、集体、社会贡献物质或精神财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从而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价值。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方面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观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集体、社会是互为主客体的。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 ,做出了贡献,从而成为价值客体,对他人、集体、社会具有价值。同时他人、集体、 社会也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个 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而社会主义道德,就是指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道德体系。 在这一道德体系中,“原则”和“要求”要以“核心”为前提;而“核心”则体现和贯 穿在“原则”和“要求”中。即是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而集体 主义则是为人民服务在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准绳。由 于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必须把这三种 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发生矛盾,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局部利益 要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提倡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反对小团 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 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而“五爱”则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 其中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这些不但体现了一个人的 道德觉悟,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政治觉悟。而“人民”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因而要 践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道德就必然要求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二者是相互联系、内在 统一的,这也是对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爱科学、爱劳动才能为人民 、为集体贡献物质或精神财富。所以,“五爱”可以说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 务和道德责任,因而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具体行为准则融 为一体,贯穿于公民道德的全过程。可见,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主义道德与马克思主义“三观”也即马克思主义 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内在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