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关键词 虚无主义“上帝死了”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肯定人的评价 击碎人的地位 尼采(F·Nietzsche),这个在19世纪到20世纪转折点上的著名哲学家,给现代西方的文化思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极大影响。考夫曼(W·Kaufmann)认为尼采在整个存在主义进程中——从雅斯贝尔斯(K·Jaspers)、海德格尔(M·Heidegger)、沙特(J·P·Sartre)到加缪(A·Camus)——占有中心席位,“影响力及于德、法的整个文学界和思想界”。〔1〕海曼(R·Hayman)则说尼采是“弗洛伊德(S·Freud)的先驱者”。〔2〕然而,在30年代的英语世界里,尼采却遭到了简化和误解。罗素(B·Russell)、悌利(F·Thilly)和杜兰(W·Durant),都把尼采与军国主义、扩张主义联系于一起。 二战以后,随着尼采在欧洲大陆哲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英语国家不得不相继译介了尼采的原著,并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专著,使得长期排斥大陆哲学的英美分析哲学,在理论思想上接受了尼采。在中国,20世纪初尼采就进入了学术思想界,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茅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尼采的积极影响。可是,到了4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者多对尼采持批判态度,认为尼采“极端仇视人民群众”,〔3〕“是一个敏感的反动资产阶级思想家”。〔4〕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 除了我国在那一时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思潮外,据陈鼓应教授的意见,主要是受了原苏联学风的影响。勃伦涅尔的《尼采与法西斯主义》〔5〕和斯·费·奥杜也夫的《尼采学说的反动本质》〔6〕使用政治栽赃的方式,肆意歪曲尼采学说, 指责尼采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首席思想家”、“德意志种族主义者”等等。陈鼓应教授严肃指出:“这类充斥于苏联学界的论断,显然是由于未及研读尼采的原著所致,而在学风和认知的态度上,殊不可取。”〔7〕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译介西方现代思想,在原著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是一项迫切的任务。1986年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尼采进行了重新估价,第一次在中国掀起了研究尼采的热潮。接着陈鼓应的《悲剧哲学家尼采》从摘译原著到研究札记、演讲稿再到尼采年谱,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了尼采思想的积极性,再度把尼采研究推向了高潮。时隔4年, 周国平先生的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8〕和杨恒达的《尼采美学思想》〔9〕两部力著相继问世。如果说80 年代末介绍尼采的专著还带着一股矫枉过正的热情,那么,90年代出版的有关尼采的研究论著则更多地充满了理性的冷静分析。在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中,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现代西方哲学》〔10〕经过脱抬换骨的阵痛,脱去了一切主观妄断之辞,以新的姿态对尼采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从此,有关尼采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健康的道路。当然,尼采哲学思想之丰富,毕竟不是几部书所能穷尽的,整体的评价往往有赖于局部深入研究的结果。随着时空效应(Wirkungseschichtliches Bewusstsein)的作用,尼采的思想越具有探讨、挖掘和解释的意义。笔者不自量力,拿出自己多年的思考所得,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 尼采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虚无主义(Nihilismus)。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指出,尼采挑起了虚无主义的全副重担,使虚无主义第一次成为意识的东西。〔11〕虚无主义在19世纪象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尤其是德国和俄国。歌德、普希金、菜蒙托夫的许多文学作品已开始大量地描写那些寻找不到生存意义和人生虚幻不实的“多余人”的形象,反映出虚无主义的悲观情绪。据海德格尔考证,第一次在哲学上运用“虚无主义”一词的是雅可比(F·H·Jacobi)。雅可比在1799年给弗希特(I·H·V·Fichte)的一封信中提到此词,但意义显然与后来的虚无主义不同。真正把“虚无主义”进行大面积推广和传播的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他在《父与子》中通过主人公巴扎洛夫的朋友和崇拜者阿尔卡狄谈到“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12〕 屠氏在谈到巴扎洛夫原型时也指出: 照我看来,这位杰出人物正是那种刚刚产生还在酝酿阶段,后来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化身。〔13〕 在屠氏之后,俄国的虚无主义思潮更加汹涌澎湃,车尔尼雪夫斯基、安德列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了更多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在俄国作家眼里,虚无主义者是破坏者,他们藐视一切权威,摒弃一切信仰,否定一切原则,认为人世的一切都无什么价值可言。因此高尔基说他们是一批“否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否定祖国全部文化的野蛮人物”。〔14〕 与俄国作家不同的是,尼采从哲学角度关注和思考虚无主义,把它同欧洲人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了新的哲学解释: 什么是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对“为何”的答案。〔15〕 尼采从价值学指出虚无主义就是在赋予生存以终极根据、目的、意义的本体的这个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的历史过程,也是形而上学解体的历史过程。他进一步指出: 虚无主义它是双义的:一作为精神力提高的标志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der aktive Nihilismus); 二作为精神力的衰落和倒退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der passive Nihilismus)。〔16〕 尼采把虚无主义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他认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具有“强大的标志、精神力可以生长到如此地步”、“日益坚强的征兆”和“创造力、意志力如此增长,以致于不再需要总体的解说和意义的置入”的特征,而消极的虚无主义则是“不够强大的标志”,不足以“建立一个目标”,是“日益虚弱的征兆”、“创造意义的力量削弱了,转变为对主导状态的失望,无能信仰‘意义’、‘无信仰’”。〔17〕同样是否定一切,同样是无信仰,都有着截然相反的根源和性质,一来源于强大的旺盛的、创造性的精神力、意志力、无需信仰;一来源于软弱的、失望的、无创造力的精神力,故无能信仰。这就决定了虚无主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尼采对积极虚无主义的热情赞扬和对消极虚无主义的冷面否定,表明他已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消极虚无状态中走出,而跃入积极的直面人生的强者行列。“如果一个满怀追求真理的激情的人,在对一切‘真理’连同追求真理的激情本身都失去信任之后,仍然不失其真诚,敢于承担无信仰的后果,如果一个视生命的意义高于生命本身的人,能够忍受住绝对的无意义性,那么,仅此就证明了他的生命力和精神力足够强大,从而预示了未来创造的希望。”〔18〕尼采正是这样一个不仅敢于用判断来否定旧价值,而且敢于破坏已有的价值秩序,积极投身于行动之中的强者,尽管他长期处于疾病和痛苦的折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