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375(2003)06-0019-05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文明古国的子孙繁衍至今,其生育文化丰富多彩。送瓜求子是我国民俗活动的重要事项,求子习俗作为一种生育信仰,渗透并表现在岁时习俗、人生礼仪、交际娱乐、器物配饰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 据文献记载,我国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广东等地都有送瓜求子的习俗。《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条记载:“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妇而数年不育者,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不使园主知,以彩色绘人之面目,衣服裹其上,举年长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宴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则剖而食之。” 贵州地区送瓜求子的习俗非常有趣。《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八载:“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即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于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而且骂得越厉害越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上衣服,绘上眉目,装成小孩形状,乘以竹舆,用锣鼓送至无子妇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该省贞丰县纳窝苗族在八月十五月圆的夜晚,小孩被允许去偷瓜,偷糯谷。结婚两三年仍未育的人家,青年们会偷一个大南瓜送去,送瓜即送子。来年生了儿女,还要摆酒席宴请送瓜人。 江苏食瓜求子习俗则在三月三日,即古代上巳节时,据《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载:“三月三日上巳,若是日适为清明,江宁妇女之亟望生子者,必以野菜合瓜而煮食之。甚至谓嫠妇处女食之,亦可得弄璋弄瓦之喜。上海则亦是,所食为南瓜,且为夫妻必须同食一个瓜也。” 更有意思的是,《点石斋画报》有一幅《送瓜祝子》图。该图送瓜场面极为热闹。送瓜之人骑马乘轿而来,前拥后呼,隆重异常,接瓜之户全家倾出,恭恭敬敬。 综上所述,是中国民俗中保留的朴实的送瓜求育巫术。普普通通的南瓜,成为预兆得子的吉祥物。送瓜何以能得子呢?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瓜与葫芦为同族。《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葫芦也称瓜。 在中华各民族的刺绣和剪纸上,广大农村妇女以瓜求子的欲望更加鲜明。有的构图在裂开的瓜瓤上,站着一个双腿叉开的小娃娃。瓜的两旁枝蔓缠绕绵绵不绝。有的构图裂开的石榴与娃娃的身体同样大,而娃娃的身体又与瓜体相重叠,娃娃服饰上的花样就是硕大的瓜子。瓜体与人体合二而一了。瓜瓞从娃娃与瓜的同体伸展出来。有的正面图形为佛手胖娃娃,而衬托胖娃娃的是一个几乎与人体相等的西瓜。有的构图干脆没有娃娃,上下左右为四个瓜体,中间以莲花相连。最有意思的是,“老鼠偷南瓜”图案由六只老鼠与南瓜组成主题纹样。南瓜中突出了种子,与葫芦同属,有“绵绵瓜瓞”之意,它象征生命,老鼠为“子神”,子神与生命结合,含义十分明显。 民间剪纸刺绣以葫芦为主体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例如“子孙万代”是由石榴和笋组成的,都是多子的象征。“富贵万代”是由牡丹花和蔓草卷组成的,这是求富贵求多子的象征。“天地长春”是由天竹、瓜绵和长春花组成的。西瓜、甜瓜、黄金瓜等属葫芦科的都卷须缠络绵绵不已。我国汉、蒙、回、景颇、哈尼、苗、白、傣等民族妇女的刺绣上都有葫芦图案。生活在云南边陲的苦聪妇女在衣袖、头帕、统裙上都绣有葫芦花或葫芦的图案,热恋中的姑娘在赠送情人的彩带、镜子带、火镰包上都绣上葫芦花,而小伙子回敬姑娘的礼物上也有葫芦图案。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还给孩子带上葫芦图案的兜兜,有的兜兜本身就呈葫芦的形状,在葫芦上绣一活泼可爱的男娃,隐喻子孙繁衍生命萌生。 葫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即指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的缢腰状类,俗称“丫丫葫芦”。广义的葫芦,则指成熟后果皮木质化的葫芦家族。葫芦家族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双子叶纲葫芦科,其主要成员有匏、壶、蒲芦等。本系列所言之葫芦,即为广义的葫芦。《诗经》里有三处使用了叠声词“绵绵”。《大雅·绵》:“绵绵瓜瓞”,《集传》曰:“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绵,字从帛从系,《说文》:“帛,缯也。”《礼记·礼运》:“以烹以炙以为烹酪治其丝麻以为布。”“绵绵瓜瓞”,早就造成了人们对子孙繁盛的联想。 在谈到葫芦的祈生意义时,不能不谈到我国的民间乐器葫芦笙。我国南方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流行吹葫芦笙,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葫芦笙是以一个整个的葫芦作音斗,内插铜簧或藤篾簧,铜簧的竹质音管五只,少数插六只或七只,共鸣发声。葫芦笙在唐代是包括纳西族在内的南诏各族青年特别喜爱的乐器。明代丽江迎春会,人们吹笙踏歌。我国使用葫芦笙的民族有:彝、佤、怒、纳西、傈僳、哈尼、普米、苗等。在谈到葫芦笙这种乐器的时候,不能不谈到广泛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地区的芦笙。葫芦笙和芦笙是两种不同的古代乐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云:“瑶人之乐有芦笙、佟鼓、葫芦笙、竹笛。”虽则这两种古代乐器在形状构造、音域音色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芦笙以木为音斗,葫芦笙以葫芦为音斗。但是这两种乐器有一定的联系。 吹奏葫芦笙时往往伴以歌舞。宋代黔及滇部分地方流行“瓢祈舞”《宋史·蛮夷列传》载:“至道元年,其王龙汉遣其使龙光进率西南诸蛮来供方物。太总召见其使,询问地理风俗,……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祈,如蚊蚊祈,良久,数十辈联辈婉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本国歌舞”指本地民族歌舞。瓢祈,指音斗似瓢状的笙,既可能是以木为音斗的芦笙,亦可能是以葫芦为音斗的葫芦笙。值得研究的是为何叫“水曲”?《世本纪·帝系篇》说:“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肋,获三人焉,剖其右肋,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从音韵学上说,“昆吾”是葫芦的转音,樊就是篱笆。葫芦作为一种植物,其生存生长离不开水,所以《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出,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所以葫芦笙吹出的曲子叫“水曲”。其实早在汉代,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里谈到了“颠歌”时就说:“千人唱,万人和,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其中就有葫芦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