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2/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03)05-0011-03 工业设计已成为各国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外的统计资料显示,企业在设计领域的投资平均有近30倍的回报。工业设计可以提高商品的设计品位,彰显品牌的文化内涵,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此,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加强工业设计教育和研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逐渐加强了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和投资。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成形的工业设计开发流程和教育体系。但不容回避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仍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平,远未形成能够冲击世界市场的设计风格,本土设计在东西夹击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 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客观上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较短,工业基础普遍薄弱;主观上我国设计思想落伍,设计语言匮乏。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培育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造物思想。因此,要想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风格,我们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现代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发掘我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精髓,从本民族的传统造物文化中汲取养分,总结出一套可行的中国特色造物理念。 中国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工艺设计思想丰富,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文士,历代学者都有一些典籍流传于世。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髹饰录》、《长物志》、《工段营造录》、《装潢志》、《陶说》、《绣谱》、《园冶》乃至《燕闲清赏笺》和《闲情偶赋》等等。这些典籍可以为当代设计师提供珍贵的思想史料,只要深入挖掘和仔细探索,相信能够从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想。 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简约主义风尚 中国素有重己役物、以简为美的审美思想,从孔子的“不言物”到现代的艰苦朴素,可谓一脉相承。究其本意,是提倡一种以人为本,自尊自爱,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思想境界。庄子有“不以物挫志”、“不与物交,淡之至也”的论述;荀子有“重己役物”之说;苏轼也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的观点。 在造物文化中,这一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文人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器物以简约为美,提倡顺物自然,反对过多的雕凿和文饰。以明式家具为例,它是中国古代家具制造史上成就最高的分支。它在提炼和升华宋元家具古朴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进化,风格典雅素净,设计繁简得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之后的清代家具却陷入了庸俗美学的滞繁泥沼。 在材料上,明式家具也多选用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红木、瘿木等天然致密木材,很少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呈现出一派“天然去雕饰”的悠闲气度;在结构上它不用钉胶,完全采用榫卯结构,根据不同的部位设计相应榫卯,显得自然而不失规整,大度而不乏精巧;在型制上,明式家具极少装饰,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深得现代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的精髓。 王世襄先生曾总结明式家具的十六品为“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相应的八病是“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1]与其说这是明式家具的审美标准,倒不如说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内省品质。 再以宋瓷为例,它是中国古代造瓷艺术的顶峰之作。宋代名窑遍布,官窑有著称于世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民间亦有“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著名窑口。当时的官窑瓷器多是青白素色,并无装饰,以“清水出芙蓉”喻之切甚。后人评宋瓷以素色取胜,以造型见巧,以纹片著称,造型流畅,质感纯净,宛如璞玉。其中青瓷冰肌玉质,白瓷类银似雪,展现出不施粉黛的自然美。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安笺》中评品宋瓷“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其依据就是简约和清雅的审美理念。 可以说,明代家具和宋瓷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两大造物体系。二者在技术上并非登峰造极,但它们所蕴含的处世风骨和哲学思想深得士大夫阶层的欣赏,文人士子们清逸简洁、冷静娴雅的高古风格使二者提升到造物典范的高度。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简约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理想,是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物为人所用,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界观,其中蕴含的自尊自爱、真善平和的思想一直感染到现代,值得当代设计师高度重视。 二、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科学主义精神 工业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但其本质是科学性的。产品要想具有精良的外观品质和优良的使用效能,就必须严格把握工艺流程和人机尺度。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对此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工艺流程方面,《考工记》就曾论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缜理而坚,而齐诸其阳,则毂虽蔽不藃。”这一论述已经涉及到材料力学在产品结构方面的应用,至今看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科学价值。由此可见,中国的造物文化早已注意到了科学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生产加工时必须深入分析它们的材料特点,因材施工,有的放矢,以发挥出材料的最大效能。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现代工艺可以在分子层面进行材料的把握,大可不必以地理为限;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类似《考工记》的论断无疑是客观的和唯物的,这为我们对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