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亚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没有多长的历史,然而它在现代历史上的醒目地位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除了短暂的时期外,美国在经济发展上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在现代化方面的确留下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显然与现代社会是紧密相连的。消费文化适应了美国社会的快节奏需要,娱乐文化使整天处于紧张感的美国人得到了身心上的欢快和放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美国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现代化成为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时,美国大众文化自然对它们的公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大众文化的商业性非常突出,市场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对利润的无限度追求势必使其走上全球扩张之路。此外,美国大众文化对传统社会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吸引力、商业性、穿透力的结合导致美国大众文化在不长的时间内便风靡全球,而且迄今为止依然保持着难以遏制的扩张势头,人们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面对着社会“美国化”的挑战。“美国化”的确给其他国家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连其他西方国家也未能幸免。然而,“美国化”不会带来全球文化发展的单一化或同质化,只会促进其他国家通过加强对所谓“美国化”的回答来更加适应社会现代性的需要。因此,“美国化”不会改变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 一、“美国化”的历史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在美国历史上,“美国化”一词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指20世纪前半期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场同化来自东欧和南欧移民的运动。(注:对“美国化”比较权威的解释参见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Sixth E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0),p.1681.)在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由于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积聚增加,这样大批的东南欧人移居到美国。当时一些热中于改善这些移民生活条件的社会工作者担心或怀疑这些新来者难以自动地被同化进美国社会,于是发起了这场影响很大的“美国化”运动。他们有组织地向这些新移民进行美国生活方式的教育或宣传,鼓动各级政府部门制订计划以帮助这新来者融合进美国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使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出现高涨,同时把这场“美国化”的运动推向高潮。美国随后的参战使这场运动所针对的对象有所扩大,发展成为要求移民们对美国的忠诚和效力。如1918年7月4日,7000余名移民涌向纽约第五大街,在长达10小时的活动中,那些外国出生的移民明确表明对联邦政府的“忠诚”。美国学者约翰·米勒把这次大规模的活动称为“美国化运动”的顶点。他认为,这场运动旨在鼓励来自欧洲的大批移民把他们完全献身于美国。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部门和私人团体“资助出台了为新公民提供教育的明确计划。像进步主义时代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们认为,社会行动能够改变个人的行为,为移民们融入美国生活铺平道路。……在整个20世纪前25年,美国化运动欢迎移民成为美国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学习英语,成为公民,追随美国生活方式”。(注:John J.Miller,“Americanization Past & Future,”Freedom Review,Vol.28,Issue 3(Fall 1997),pp.1-2.)许多州通过立法规定为外国出生者提供受教育和美国化的机会。到1921年,几乎每个州都通过相关立法,规定为新移民提供接受教育的一切便利。其实,到了此时,美国社会对来美移民加以限制的呼声日渐高涨,最终导致联邦政府于1924年出台了《移民法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实行限额制。这样,“美国化”运动失去推动力,很快便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那些私人团体自然也无存在的必要而逐渐解散。这场发生在20世纪之初的“美国化”运动持续20余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促使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场运动虽然沉寂了,但“美国化”这一术语却保留下来了,用来描述前往美国的移民为了在新的环境下生存或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逐渐放弃母国的传统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完全接受。也就是说,经过很长一段时期后,他们基本上被同化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之中,从语言、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举止言谈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并无多大区别。因此,美国社会“具有美国化移民的牢固历史传统。那些6000万移民没有把他们的母国移植到新世界。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改变了身份,采纳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注:See Miller,p.4.)菲利普·贝尔等人指出,“美国化”泛泛被界定为一个进程,“通过这个进程,一个外国人获得我们的语言、公民资格、习俗和理想”。(注:Philip Bell and Roger Bell:“Dilemmas of `Americanization',”Americanization and Australia,eds,Philip Bell and Roger Bell(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1998),p.1.) 美国是个移民社会,“美国化”主要针对那些来自与美国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国家的第一代移民。这些在外国出生的移民来到美国后为适应新的环境必然会接受或刻意模仿新的文化价值观,但是否一定会抛弃了母国的传统而完全“美国化”了,不仅学术界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且还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质疑。自1965年以来的30年间,美国接受了近2000万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合法移民,自1990年以来年均为75万名移民,其中约85%的移民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对这些外国出生的移民来说完全放弃母国的文化传统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美国化”这个命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1993年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只有20%的抽样调查者认为美国依然是个“熔炉”,将近三分之二者认为,现在的移民“比过去更为强烈地保持着他们的身份”。另一项调查显示,86%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人在历史上一度感到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但现在却完全不同了。一些人甚至忧虑美国的统一危在旦夕。大约30%的美国人认为,100年后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将不复存在”。(注:See Miller,pp.2-3.)当然,在这些不同的看法中,有些观点多少有点“危言耸听”,但反映出美国主流文化对那些保持“异国情调”的移民的一种抵触情绪。在一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外国出生的移民完全“美国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对美国社会的发展也不见得有多大益处。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美国化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批评“美国化”的思想是在宣扬白人优越论。佛罗里达大学法学教授胡安·佩雷亚宣称,作为美国人身份的前提,美国化要么完全重新起作用,要么彻底被放弃。他们的批评反映出社会上要求文化多元共存的呼声。事实上,面对着社会的压力,美国政府也采取了某些相应的积极措施,美国企业研究所访问学者约翰·丰特把这种与20世纪初完全不同的现象称为“反美国化”。(注:See John Fonte,“Anti-Americanization,”National Review,Vol.48,Issue 16 (September 2,1996),pp.48-54.)显而易见,文化的多元共处或发展可以给美国社会或主流文化带来生机或活力,减少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因此,对美国政府来说,制订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政策或立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不同文化群体和睦相处的一种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