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认识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先天综合判断具有普遍性,知识的获得是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统摄表象于其中的内部逻辑过程。 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这个里程碑是由集自然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于一身的哥尼斯堡老人康德开创的。康德哲学中关于“自在之物”的思想、关于二律背反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对于不可知论的认识无疑都对后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但更重要也是最为深刻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他头脑中闪烁着关于人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光芒,这是一场诸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类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断启迪着后来者在人类认识的微观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史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两军对峙”。他们围绕着“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普遍性”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总的来说,经验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于感觉经验,只有人的感觉才能获得知识,他们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知觉以外的东西是不可知的;唯理论则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理性思维,只有它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感觉经验则是不可靠的,他们否认人的认识根源于感觉经验。这场长达二个多世纪的争论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把认识论的研究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开始由原来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领域,但由于当时时代的、阶级等等的局限性以及经验论、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并未能给予很好的解答,他们各持己见,对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涌现的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根本无法提供可靠的哲学依据和基础,也根本无法证实这些成果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 面对这种困境,康德在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他认为只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重新考察,从怀疑人自身开始才能找到认识的客观普遍性的依据,也才能走出认识论的困窘之境,找到根本的出路。可以说,康德是从认识的微观领域开始其探索的。他把人们的认识分为三个范围或阶段(环节):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认为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即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是基础,它借助先天的空间、时间形式得以实现;知性作为认识的主体,则是以先天的12范畴为框架进行综合统一活动的纯意识;而理性则是使知识最终得以升华的最高认识能力,它依靠理念产生作用。康德就这样为我们构筑了认识的总体框架。 我们暂且不谈他的先验论,单单是这种探索方式本身已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南;康德对认识进行专门考察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他正是从数学里,从牛顿机械论自然哲学赋予了形式——精确自然哲学里,看到了完备的、可靠的必然普遍知识的范例,于是他试图抛弃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探索到普遍必然知识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富有重大意义的指导,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实现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事实上,康德并不否认任何知识都起于经验,并且以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感官的作用为出发点,但它同时又认为,这个作用并不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性,如同事物本来存在的那样,而只是认识到那些扎根于我们意识形式的活动中的经验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详细论述其先验理论,才能够把握这种认识论的探索历程。 康德认为,可靠的知识只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我们的一切知识虽以经验始,但并不因之即认为一切知识都自经验发生”,〔1〕“是否有离经验乃至离一切感官印象而独立存在之知识,则为一切至少须精密审察之问题而不容轻率答复”。〔2〕并进而认为, “必然性与严格的普遍性,为先天知识的正确标准,且二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3〕可见,研究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就必须研究感性和理性之所以可能综合的条件为前提,那么,感性与理性的联合怎样才是可能的呢?康德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纯粹理性的图式,即认识必须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先验图式。 (一)先天感性能力 据康德分析,人类只有首先得到对象然后才能思维对象。那么,人类又是怎样通过感性能力得到对象的呢?康德认为,人类正是通过空间与时间这两种先天认识能力(形式)而奠定了先天综合判断之中感性认识这个基础。从主观方面说,感性就是接受性,它是由对象之刺激而产生表象的能力。感性认识方式为直观,直观是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它不仅含有感觉质料,而且含有主体所赋予的直观形式。康德分析了当时取得最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公认的数学,认为这种直观中产生的判断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因为它不是经验直观,而是纯粹直观,是抽象掉了直观中的质料之后所存留于认识中的。它只能是主体的纯粹直观形式。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进行了空间、时间的先天感性形式的论证和说明。 他论证了空间不是由外经验引来的经验概念;空间是存在于一切外直观根底中的必然的先天表象;空间是纯粹直观而非概念;空间被表现为无限的所与的量,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外感的形式的作用,他也以同样的方式论证了时间这种内感形式的作用。应当说,康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了时间、空间的直观方式,但是他在这种探索中肯定了时、空为主观的。感性形式却拒斥了时、空为物之存在方式,从而导致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原则区分,“现象”作为表象的总和,而表象却从属于时间与空间之先天形式,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然而,我们所要发掘的正是那深藏于砂砾中的黄金,正是通过对时间、空间先天感性的论证,才为之解决认识论的主体——先天的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且,它也为纯粹数学科学如何可能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答案,这是康德兼为自然科学家的独到之处。作为认识的对象,我们的感官表象决不再是自在之物的表象,而是物由之而为我们表象的样式的表象,所以数学科学之客观有效性是仅就现象范围内之普遍性,决不涉及物自体。康德认为只有保持时、空观念的先验性,才可以保持数学科学之经验的实在性。虽然这种论述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但是其不凡之处也恰在于他把时空看作先天感性形式,因而赋予感性以能动性,即把先验论引进感性认识,从微观领域开始对认识的探讨,这显然与休谟的直观探索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