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往往以其对世界本原的解释和逻辑起点的寻求而打上本体论的深刻烙印,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然而,由于哲人们面临极为不同的生存境遇和时代问题,使得他们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哲学史就是一门问题史,千百年来,关于本体论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向无定见。本文试图从哲学发生学的角度,以整个西方哲学为参考系,探讨一下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演变、困境和出路,以就教于同行方家。 一、本体论问题究竟是什么? 本体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的起点和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不可能没有也不可能回避本体论问题。那么,本体论问题究意是指什么呢?我以为,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哲学发生学意义上说,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也是关于普遍东西的学说,关于存在的学说。这一点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述中尤为明显。世界万物纷繁复杂,变动不居,它的本原和基础是什么,其变中之不变者即第一原因是什么,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问题是本体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本原论,本体论当然要研究本原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本原与本体乃同义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思维的发展,本体论问题应该包含愈来愈丰富的内容。本原论只研究世界之起源,而本体论不仅要研究本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世界怎么样即存在状态怎么样。在哲学研究中,一旦超越本原论的基本层次之后,本体论的研究就不仅仅只研究世界之起源。 第二,从逻辑发生学的角度看,本体论寻求的是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它又是关于存在的逻辑学,是一种从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思辩体系。这一点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本体论范畴,它首先是一个逻辑范畴,而不是实在范畴,也不是完全的本原范畴。更不是本原实体。当然,任何一个严谨的哲学学说,必有一个自身展开的逻辑起点,叫做本原范畴,并且这一初始范畴无需借助外在因素,而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逐步展开,最后达到一个与本原范畴同一的终极范畴,这个逻辑循环的总体就叫做哲学的本体论〔1〕。 那种否定本体论存在的观点,是没有把本体论看作是哲学所固有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本身。哲学不能没有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根本存在方式。没有本体论,哲学就不能在逻辑上离开客观实在,就不能在体系上完成自我同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二、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演变 泰勒斯以“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题揭开了西方哲学本体论演进的帷幕。这是真正的哲学意识的觉醒。在此之后,哲学家们提出的“气”为本原、“四根”为本原、“数”为本原都是这种本体意识的展开。但在早期希腊,哲学本体的演替是以矛盾的外貌表现出来的:一方面,哲学的本性要求它探讨普遍的东西与存在本身,要求在变幻莫测的感觉世界中寻找确定的永恒的本原;但另一方面,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思维方式还带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因而又不得不求助于可见的具体事物。当人们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住永恒的本原时,却一次又一次地归结到具体质料,这决定了当时哲学不能摆脱原始朴素性。 在古希腊哲人中,第一个将世界本原升华到抽象的哲学层次的是巴门尼德。他将自泰勒斯以来的本体思想统统斥为“意见”,认为哲学既不能关心具体质料,也不能拘泥于抽象的感性形式,而应研究不生、不灭、不变唯一的存在。对哲学本体论作明确规定的则是亚里斯多德。在他那里,不仅哲学一词有了确切的含义,而且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了明确的对象和任务。他指出:“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质,以及‘存在’本身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它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它们没有一个是讨论‘存在’本身的。它们从‘存在’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样的。现在,既然我们是在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那么,显然必须要有一种东西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这些根源和原因。”〔2〕他把这门学问称之为“第一哲学”。亚里斯多德对哲学及其研究对象的规定,是早期西方哲学对本体论问题最为明确的表述,他把哲学和其它学科明确区分开来,强调哲学和研究存在的具体形式的其它特殊科学不同,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它研究“存在之为存在”即“本质的存在”,研究因果系列的“起始”或终结为对象,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和各种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一观点为以后的西方哲学普遍认同。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提出了本体论问题,但却局限在本原论的层面上,拘泥于外在的客观规定上,主要以客体为研究对象,只见物不见人;看不到世界的存在与人类主体的实践关系,并未进一步深入到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走出中世纪跨入近代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挣脱神学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重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自文艺复兴开始,对外部世界的诘问转变成对人的自我反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心开始向主体转移。在近代哲学家看来,哲学最终当然要讨论存在本身。然而,世界呈现为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而人的认识却是一般的概念与结论,这种不一致的症结何在?显然,如果将世界本原问题扩展开来,其实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亦即主体如何认识把握客体的问题。如果说古代希腊哲学是从自然对象入手直接地探讨世界本原问题,那么,近代哲学则是从主客体关系入手间接地寻求世界本原问题。 应该说,这一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所得出的结论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者,唯感觉经验是从,断言:哲学不可能深入抽象的“存在”,只能描述主体的感知范围。换言之,感觉经验是人们探索外部世界及其本原的唯一通道,哲学思考必须以人的感觉经验为最终的源泉和出发点。这就造成了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分离。欧洲大陆唯理论者则认为,在主体认识结构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原。笛卡尔就提出了思维在理论中对于确立外在世界的意义,认为我思是绝对真理的原点,并由此导致二元论的哲学体系。可见在近代各派哲学家那里,追求世界的本原,解决本体论问题,仍然是他们从事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无论感性经验,还是理性都不过是达到这个本体论目标的具体手段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