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在我国哲学史界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受重视的程度与其本身的重要性极不相称,但自198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有关论著(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陆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的总体研究 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的逻辑演变是在与理性派哲学的论战中展开的,因此,首要的问题是:经验派哲学区别于理性派哲学的标准是什么?过去只是简单地认为经验派只肯定认识起源于经验,并使认识局限于经验,而理性派则认为认识起源于理性本身,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陈修斋指出,经验派和理性派事实上都并不否认有些知识起源于经验,也不否认有些知识来自理性;但就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而言,其起源问题就是两派所争论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就是区分两派的主要标志。〔1〕 关于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的总体研究还涉及到经验派关于实体或认识对象、认识主体、认识方法与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及演变过程。哲学史界的基本倾向是认为经验主义由培根经洛克到休谟的逻辑进程是一个由独断主义(表现为唯物主义)借助于分析的方法(逻辑的分析、语言的分析、心理的分析)而逐步走向怀疑主义的过程;认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无论是从认识的对象与主体方面,还是从认识的起源与途径方面,或者从认识的方法与真理性标准方面,都意味着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的瓦解或破产。至于经验派哲学瓦解或破产的原因,学者们除了从社会经济——政治方面考察外,则是从逻辑进程本身来考察,并且主要是从方法论方面加以研究。在这方面,有一种观点似乎越来越引起共鸣,这就是认为经验派哲学由于“对认识方法的作用的理解基本上是工具论的,即把认识方法看成发现真理、获得新知的外在工具”,因此走向瓦解或破产。〔2〕 关于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的总体研究一般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的,但也有从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角度进行,不过,从后一角度来研究还十分薄弱。 二、关于培根哲学的研究 如何从总体上看待培根哲学?一般认为培根哲学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从形而上学角度来看却带有严重的旧形而上学的痕迹。就其构成而言,一般认为培根哲学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从否定的消极的意义而言的幻相学说;其二是从肯定的积极的意义而言的经验主义原则与方法的理论。 如何看待培根的“幻相学说”?过去一般认为培根“幻相学说”的矛头是直接指向中世纪经院哲学;但阎吉达则认为,培根的这一学说尽管与批判经院哲学相关,但从根本上却揭示和论述了影响人类认识发展的更为普遍和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4〕崔永杰认为,培根“幻相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较系统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5〕余丽嫦则认为, 尽管培根“幻相学说”的经验主义倾向使之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分,并且看不到认识结构本身的积极作用,从而遭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如波普)的讽刺与挖苦,但其“永恒的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6〕 如何理解培根的归纳逻辑?过去一般把培根的归纳法简单地归结为“三表法”,现在人们发现,在培根那里,三表法只是收集资料的方法,离真正的归纳法还相距太远。余丽嫦指出,培根是从目的、性质、作用、规则与基本程序几个方面对归纳逻辑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的。〔7〕 三、关于洛克哲学的研究 关于洛克哲学,目前哲学史界争论的焦点依然是怎样理解“第二性质”学说与“反省”学说。早在1980年10月武汉大学召开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讨论会上,与会代表便指出,把洛克关于“第二性质”和“反省经验”的观点,当作唯心主义因素,当作贝克莱主观唯心论的理论渊源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是错误的。 关于“第二性质”学说,程漫红从对《人类理解论》有关译文的分析着手,认为第二性质是指存在于物体中的某种隐秘的能力——借物体的第一性质的不同变状而在我们心中产生颜色、声音、滋味等等感觉观念的能力;由此认为“第二性质”作为能力是客观的,“第二性质观念”则是主观的;并认为在洛克那里“第二性质观念”与“第二性质”是不相似的,只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即结果与原因的对应关系。〔8〕 关于洛克的“反省”学说,须时认为,在洛克那里,作为知识来源的感觉经验与反省经验究竟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如果作并列关系来理解,就会误认为洛克“反省”学说是唯心主义的,是二元论的;如果作先后关系来理解,那就会正确地把握洛克这一学说的唯物主义实质。〔9〕管成子认为, 洛克“反省”学说的缺陷不是走向唯心论,而是其旧唯物主义成份太浓,未能揭示出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自身建立起主体性的活动过程。〔10〕姚鹏认为洛克“反省”学说虽然强调了主体心理活动的作用,但这一知性的方法归根到底是机械主义的。〔11〕姜建强认为,洛克“反省”学说通过对“反省对象”的考察看到了认识发生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同时作用的过程;通过对“反省观念”的考察看到了主体同一性在认识中的作用。〔12〕黄克剑则对洛克的经验的“反省”与斯宾诺莎的理性的“反思”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都是人的思维的反观自照,前者更看重理智对思维活动本身的思维,后者则看重理智对思维结果的思维;前者主要着力于人的观念的来源,后者则着力于既得真观念的理性升华;前者标志着人类对总结自身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的新的自觉,它不是“向唯心主义的让步”,而是以唯物主义的姿态向唯心主义争得人的内心世界这块地盘,后者则显现着人类理智把握世界内在本质的力量;前者囿于经验不能进行真正的理性思辨,后者则由于“真观念”的非经验性质又失于物质世界与精神王国的真正脱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