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 幻相逻辑 先验辩证法 二律背反 理性的理念思辩形而上学 德国民主派诗人海涅,曾经把康德与罗伯斯比尔相比论,说他们两人都是“刽子手”。罗伯斯比尔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而康德则把上帝送上了断头台。“上帝”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本体,是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信仰“上帝存在”,是西方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摧毁了“上帝”,也就摧毁了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而产生的“破坏性的”或“革命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亦是深远的。 一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源远流长,从哲学在古代希腊产生之时,最初就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哲学中的本体论,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自此以后,形而上学,一直是哲学家们热切争论和关心的重大课题,直到康德哲学问世,形而上学的命运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康德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称之为“传统的”或“思辩的”形而上学。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系统化;尤其是经过近代理性派哲学家的制作,则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形式的理论形态。按照德国理性派哲学家沃尔夫的做法,形而上学的原理和论题,可分门别类排列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以及“理性神学”。在沃尔夫派的哲学家看来,这几门学问,在人类知识的领域中,都具有科学的地位,甚至是科学知识的“皇后”。康德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考察,就是在前人的这个基础上开始的。 在论述康德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考察的具体内容时,首先我们要了解,康德对于形而上学的根本立场。康德对于形而上学,在性质上作了区分。一类是作为人类心灵的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另一类是独断的理性派所主张的“伪科学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追求形而上学的冲动,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本性,这也就是后来叔本华所说的“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形而上学,作为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可能的,也是有价值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先验辩证篇”中,康德正是要致力于为此作出论证,他考察了“纯粹理性”(Vernunft)是一种独特的认识机能,它不同于“知性”(Verstand)。纯粹理性提供的“先验理念”,虽然不能用来增加我们的关于对象(客体)的知识,然而,它却具有积极的规范性的功能要执行,由此,康德就对这种“先验理念”的起源与体系以及它们的正当的功用,作了系统的考察与论述,从而为作为人类心灵之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寻求理论根据。但是,另一方面,康德则反对独断的理性派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这种形而上学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 因此,把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到,康德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复杂的;他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真正地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命运的新的一页。 在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中,康德之所以能作出这种划时代的贡献,这是因为他对于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洞见。辩证法与哲学一样的古老,但是,在古代希腊人那里,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诡辩的技艺”。康德认为这种看法是极不恰当的。他认为,一般说来,辩证法乃是一种“幻相的逻辑”。这里所说的“幻相”是指一种“先验的幻相”,其特征是在于,虽然明白揭露了它的无效性,但它仍不会终止,例如“世界必须在时间中有其开始”这个命题就给出了一种“先验的幻相”。康德指出,这种“幻相”是不能防止的,“正如我们不能防止海面在地平线上比海岸显得更高一样,因为我们看海面是通过更高的光线的;”(《纯粹理性批判》英译本B354,以下只注页码)。“先验幻相”的产生乃是由于纯粹理性自身的辩证法,“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属于纯粹理性的自然而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并不是为技艺不够纯熟的人由于知识不足而陷入的混乱,也不是某个诡辩家有意编造出来的混乱以迷惑有思想的人,它是和人类的理性分不开的,即令在它的欺骗性已经暴露了之后,它仍然要捉弄理性,继续使理性断断续续地陷入一时的错乱,而常常需要矫正”(B355页)。 了解康德的辩证法是掌握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理论的关键,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康德在形而上学的理论探索中远远地超出了前人的成就。 二 康德从他的辩证法中推导出“先验理念”,以此来矫正“先验幻相”给理性带来的迷乱,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分析。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中,康德从判断的逻辑形式演绎出知性的范畴,阐明了范畴是知识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在“先验辩证论”中,他则是从间接推理的逻辑形式演绎出纯粹理性的理念,由此进而展开论述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对于康德,间接推理即是三段论推理。 知性是直接与感性的“现象”打交道,知性的功能是把现象统一在它的判断之中,理性则不是以这种方式直接与现象打交道,而是间接地或通过中介地作用到现象。这就是说,理性是接受知性的概念与判断,并寻求用一个更高的原理为指导把它们统一起来。这里用康德自己举出的一个三段论推理为例来加以说明。“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所有的学者都是人;所以,所有的学者都是有死的。”这个三段论的结论,被了解为是借助于或通过小前提而从大前提推得的。然而,我们显然可以继续去寻求大前提的真理性所依赖的条件。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去揭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其自身乃是先前三段论的一个结论。例如,这个三段论的形式可以表述如下:“所有的动物都是有死的;所有的人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显然,理性的推理还可以继续追究下去,以达到更大范围的统一,寻求必要而充足的理由,这就是理性的功能,它不同于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