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与以色列的双边关系发展迅猛。2003年9月8日,以色列总理沙龙作为50 多年来第一次访问印度的以色列在任总理,率领150多名随行人员对印度进行访问,将 两国关系推至高潮。这必然会对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利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印以关系历史回顾 印以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自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印度奉行 不结盟外交政策,采取亲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和疏以色列立场,导致印度40多年来一 直未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会议上,印度同伊朗和南斯拉夫一起,支持建立一 个联邦型的巴勒斯坦政府,反对巴勒斯坦分治计划,只同意给予犹太人充分的内部自治 。不过,在以色列建国后,印度还是与之保持了一定的官方关系,允许以色列在孟买设 立移民办事处,帮助二战期间居留在印度的犹太难民移民以色列。移民工作结束后,该 办事处就变成以色列驻印商务处。巴基斯坦建国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成为决定印度外 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印度同以保持距离,并不时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提出批评,以 换取阿拉伯国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印度承认巴解组 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完全合法的代表”,更是疏远以色列,甚至拒绝向前往印度参加各 种国际会议和体育比赛的以色列代表团发放签证。加上印度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和争当不 结盟运动的代言人,需一大片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及1969年伊斯兰会议组织成立,亚 非国家在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上团结一致等因素,使印更不愿意接近以色列。 1984年拉吉夫·甘地就任印度总理后,开始调整对以政策,采取了有利于两国关系正 常化的一系列举动。在1985年联合国第40届大会上,拉吉夫·甘地会见了以色列总理西 蒙·佩雷斯。1991年印度人民党领袖、前外交部长拉奥当选总理后,进一步调整对以政 策。1991年12月16日,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坚决要求废除将犹太复国主义等同于种族主 义的决议。1992年1月29日,印度正式宣布与以色列建交。 促使印度改变长期以来的疏远以色列立场,进而实现与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西方对立状态消除。冷战时期,印度对以政策受制于美 苏争霸两极格局。印亲苏疏美的外交政策取向,决定了印对与美等西方国家结盟的以色 列采取冷对态度,而使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印度长期执政的国大党外交 政策的一部分。 (二)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削弱。自从以色列1955年被拒绝参加万隆会议后,不结盟运 动国家就坚持不同以色列打交道。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更不能例外。随 着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的声音日益减弱,它对以色列发动有组织的抵抗活动也开始减 少,这大大有助于印度重新审视其对以政策。 (三)拉奥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实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也有利于印以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印度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自由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把美国等西 方国家作为主要的对外开放对象和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由于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因此印度把发展与以色列的关系视为进一步推进印与美等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 重要因素。 (四)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打破了以色列在国际上的政治与外交孤立 状态,使以色列的外交活动空间得到拓展。不少国家随之调整对以政策,承认以的生存 权并与之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国也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与以建交。这消除了印度发展 与以关系的顾虑。 (五)与以色列建交也是印度政府采取亲阿拉伯立场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没有得到任何 回报的回应措施。阿拉伯国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常常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印度与以色列 建交不久,印度外秘J.N.迪克斯特就公开质问:“阿拉伯人民又给了我们印度什么呢?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他们支持过我们吗?在1971年的东巴基斯坦危机中他们支持过我们吗? ”(注:The Week,February 9,1992,p.37.) 二、印以驶入全面合作快车道 印以建交后,双方关系迅速发展。 (一)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频繁。 1993年5月以外长佩雷斯首次出访印度。1996年末1997年初,以色列总统魏茨曼率领庞 大的商业代表团访问印度。2000年6月,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和外交部长辛格访问以 色列,以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战略方面的合作。1999年印度议会中期选举期 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派出国家安全顾问米什拉访问以色列,与以总理巴拉克交换意见 ,充分显示出印度要贯彻新中东政策的决心。2001年8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反种 族歧视大会上,印度还坚决反对将犹太复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而在冷战僵持最酣的 1975年,印度曾经和阿拉伯国家一起,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赞同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将犹 太复国主义等同于种族主义的决议。 (二)经贸合作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