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和80年代,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印度不仅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且愈 益强烈地利用其军事力量对近邻国家如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进行干预。自90 年代以来,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独大这一态势不仅是印度国力增长的结果,也是印 度崛起和更宏大的全球均势重组这两类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态使然。在研判印度的未来战 略时,一个核心问题是:印度军事力量建设的动机是什么,其防务努力仅仅是强劲的经 济增长的副产品呢还是印度谋求世界强国地位这一强烈意愿的反映?为此,必须首先探 究印度的安全战略。显然,安全战略不仅基于威胁判断(threat assessment),还基于 更宏远的战略环境判断(strategic environment assessment)。尽管当前的国际事件层 出不穷,印度政府组织形态多变,执掌政权的政党此消彼长,但地理位置和历史演进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度安全战略的传承与变革。根本上,除了国际格局重大变更这一国 际体系层次外,南亚地缘政治构造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政治事态的发展成为印度思考基本 的国家安全的出发点。因此,本文将着重探究南亚地缘政治构造及其根本特征,阐释印 度在其中的诸多安全担忧和历史定位,以及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世纪性战略选择 。 一 南亚曾被描述为辽阔的中亚细亚腹地。历史上,印度河流域就不同于因有险阻屏障而 相对封闭的恒河流域,其西部洞开的门户使它得以经由阿富汗而在中亚舞台上发挥影响 力,同时也使得其自身的安全与中亚特别是阿富汗密不可分。兴都库什山脉虽然在地理 上把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分开,但苏崃曼山口又把印度次大陆和中亚联系在一起。巴基斯 坦和阿富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最为关键。正因为如此,阿富汗历史上就成为兴都库什山 后大一统的强权势力进军次大陆的门户。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 成吉思汗、帖木儿、巴布尔等,无不是经由这些山口进军印度次大陆的。实际上,兴都 库什山脉是南亚地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位学者作了这样形象的比喻:“中亚犹如一 个水库,它的水源自暗流。水库里的水不时地,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溢出来,以至泛滥 到它的临近地区。”(注: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 围问题(1870—18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6页。) 就历史和政治地理而论,印度的主要安全有赖于次大陆北部有一个强大的、能够有效 地控制次大陆的大一统国家。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安全的进一步要求便在于:(1) 东部有一个友好的和稳定的东南亚;(2)西北部有一个同样友好和稳定的伊朗高原(主要 是伊朗)。故此,西南亚对印度来说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从中亚的 帕米尔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包括阿拉伯海沿岸国家。因此,它不仅直接影响着陆上事态 ,而且影响着强国的海洋政策。这一地区的至关紧要性还在于它控制着印度通往欧洲、 美国和俄罗斯的重要商道,印度80%的石油也来自这一地区;其潜在的战略意义还在于 巴基斯坦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对印度来说,东南亚的战略重要性主要在于:(1)马六甲海峡这一海上战略通道对印度 具有重要意义,它扼印度拓展太平洋贸易的咽喉,故必须确保这一海峡控制在对印度友 好的国家手中;(2)东南亚同时处于中国陆疆和海疆的南部边缘,故而印度和东南亚国 家在确保相互安全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中还包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重要性却毫不逊于次大陆的辽阔的印 度洋。乔治·C.汤姆森曾指出:“印度次大陆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道,它和 印度大陆边境一样长,但更易遭受袭击。”(注:乔治·C.汤姆森:《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战略问题》(纽约.国家战略情报中心.1970年版),第4页。转引自诺曼·D.帕尔默: “南亚和印度洋”.载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编:《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的重要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03页。)从地理角度看,印度洋的形状清 楚地表明它是由两个不同的海域构成的,即印度半岛左侧的西部海域阿拉伯海和右侧的 东部海域孟加拉湾。进入印度洋有四个门户:苏伊士—红海的狭窄通道、马来半岛和澳 大利亚之间的岛屿空隙、澳大利亚南部和南非两个开阔的进口。历史上,波斯湾地区和 东南亚的防御就与印度次大陆的安全不可分割。但由于印度洋作为一个地理中介,把各 国分割开来而不是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辽阔的印度洋涵括了几个各不相同的战略地区 ,结果导致主要的国际战略利益都聚焦于印度洋西北部的海湾地区和东北部的马六甲海 峡。实际上,如果说人们关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那也是指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 六甲海峡这一弧形的辽阔地带。这一弧形地带包括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冲突区,如海湾 地区、阿富汗、印巴边界和柬埔寨。自然,战略视野与这一地缘位置密切相关。 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次大陆的安全被认为有赖于沿袭至今的“势力范围”政策,以 及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两大天然屏障。英国政治家寇松曾有过这样的战略论 述:“印度像一座要塞,两边有辽阔的海洋作壕沟,在其他方面有大山作壕沟。在那些 有时并非不能逾越而且易于突破的城墙外面,延伸着一条阔窄不等的斜坡。我们不想占 领这个斜坡,然而也不能坐视它被敌人占领。让它留在我们的同盟者和朋友手中也行, 但是如果我们的对手偷偷爬上斜坡,呆在城墙脚下,我们就得进行干预,因为任其下去 ,就会越来越危险,可能有一天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谁要是在印度只把守城堡,而 不往远处看,那他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官。”(注:转引自内维尔·马克斯维尔: 《印度对华战争》,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11—12页。)为使这一政策能有效地实施, 英国当局分别在波斯(伊朗)、阿富汗、尼泊尔、西藏、锡金和缅甸建立起了“缓冲国体 系”(system of buffer states),确保了印度次大陆的战略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