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曾经用来专指社会主义国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轨。(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市场经济都比计划经济更加富有效率,用一种 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替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恰恰是社会转型的目标指向,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几乎成为它们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 社会转型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现行制度的缺陷导致制度收益明显 减少,而制度内的行为体都具有“经济人”的理性,为了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行为 体必然对制度产生变迁的愿望和冲动,当愿望成为共识、冲动成为动力时,社会转型就 势在必行。实际上,国际社会也一直处于一个转型的动态过程中。现有畸形的国际社会 结构导致了全球公共利益受损,最突出的表现是全球问题已经危及到全球的发展,使人 类已陷入“增长的极限”,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变革的愿望与动力。国际社会的转 型首先表现为国际社会力量的分化与重组;也表现为从旧的整合机制向新的整合机制的 过渡,并由此构成新的世界体系和世界秩序;还表现为国际社会治理的转型,即由传统 的以国家治理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过渡到由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大众社会运动、全 球市民社会等为主的、非保持现状志向的全球治理。(注:[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 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刘小林、张胜军译,新华出版社, 2000年,第295—298页。)当今国际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的加速转型过程中,这一过程是 以NGO(注:究竟什么是NGO至今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界定,有的认为,NGO是指国际非 营利组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0年第288(X)号决议认为:“任何国际组织,凡是不经 由政府间协议而创立,都被认为是为此种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本文也认为,所 有非政府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都应当包括在NGO里面。)国际网络的兴起为标志的。 一、NGO国际网络的形成 国际社会一直就处于转型的动态过程之中,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前,民族国家还不存在,国际社会尚未真正建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此前经过500年发生的各种过程的聚集作用促使了民族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相互阻隔的封建实体体系过渡到了一个具有全球性的世界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注:[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王玉珍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47页。)其间历经了封建帝国的瓦解和主权国家的诞生。而后,随着国家交往的日益密切,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兴起,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后,主权国家又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建立起来。于是,国际社会转型以国家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由于国际社会转 型的深化,多种社会行为体从国家中也不断分化出来,使国际社会行为体日益多元化, NGO正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NGO这种国际社会行为体兴起于19世纪,最初只是分散的、零星的一些组织和活动。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NGO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成倍增长,1909年全球各类非政府组织只 有176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4年也只有1008个,到2000年就已经上升到45000多个 ,在20世纪的100年里,NGO的数量增长了250多倍;就人数而言,在冷战结束后到几年 间,全世界已经有25亿人参加了NGO的各种组织和活动。(注:Roger Charlton and Roy May,NGOs,Politics,and Probity:A Policy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Third World Quarterly,Vol.16,No.2 June,1995.)NGO不仅数量上发展惊人,而且在冷战后, 在全球化内力的推动下,各种目标不同的NGO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网络,(注:[美]朱 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第2页。)并且由于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而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强大的压力 集团,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内促进更大的跨国合作,对于跨国事务正发挥着日益增 大的影响。(注: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NGO国际网络的形成,突出地反映出当今国际社会转型的最显著特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NGO在冷战结束后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呢?首先,NGO的发展壮大是由于全球化的同质性(homogeneity)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相互作用的结果。15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意义的全球化,是以资本扩张和宗教扩张为动力的一种主观形态,资本扩张的目的是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而宗教扩张则是要将西方的文化基督教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福音”传播到全球。因此,这种全球化意味着消灭国际社会的异 质性,建立资本主义的“大同”。但是,今天的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 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 (注: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5页。)因此,全球化就是同质化、趋同化、一体化。然而,全球化在推进同质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异质的生存。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并存与辩证统一。正如罗伯森所说:“(全 球化)包含了既对特殊性、差异性又对普遍性和同质性保持直接关注的尝试……这个过 程包含了特殊意义的普遍化和普遍意义的特殊化二者的互相渗透。”这种差异性就是以 各种形式的NGO的诞生表现出来的。正是各种NGO行为体的涌现,国际社会转型才呈现出一体化与碎片化并存的特征。(注:马丁·休伊森、蒂莫西:《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