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对美国最大的震动和打击是心理上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处于力量的顶峰,而截至2000年底的连续118个月的经济扩张和2000财 政年度2370亿美元的联邦预算盈余,又为美国展示实力提供了物质和财政支持,使美国 更感到财大气粗。正当美国人沉浸在美国无所不能的情绪中时,发生了“9·11”事件 。美国人突然发现,本土也不安全,也不保险,意识到军事优势并不能保证国土安全, 这使他们感到担心、忧虑,甚至有点草木皆兵。下列一组民意调查就反映了这种担心和 忧虑。 2003年2月12日—16日由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联合进行的题为“你是否担心美国会发生更多的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很担心、有些担心、不太担心、不担心和没有意见的比例分别为27%、45%、18%、9%和1%。 同年3月4日—5日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在今后几个月内,你认为美国发生另一次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有多大?”的调查结果为:回答很可能的占27%;有一定可能的占48 %;不太可能,17%;不可能,4%;不知道,4%。 就“今后几周在美国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有多大?”为题,美国有线电视网、《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在2001年10月至2004年1月间做了多次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调查时间 很可能 有一定可能 不太可能 不可能 没意见 2004.1 7% 39%36% 16% 2% 2003.8 10% 44%35% 10% 1% 2003.7 7% 33%41% 16% 3% 2003.3 21% 52%20% 6% 1% 2002.9.2-4 12% 48%28% 9% 3% 2002.5 21% 44%25% 7% 3% 2001.11 24% 50%16% 6% 4% 2001.10 40% 45%10% 3% 2% 而根据皮尤人物与报纸研究中心(PEW)2004年1月22日公布的数据,在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所做的类似调查“你对美国很快会遭到又一次恐怖袭击是否担心?”中,人们的具体回答如下: 调查时间 很担心 有些担心 不太担心 不担心 不知道/不回答 (%) (%)(%) (%) (%) 2003.8 13 45 2912 1 2003.3 22 42 2014 2 2003.2 34 41 17 7 1 2002.12 31 42 18 8 1 2002.6 32 44 17 7 / 2001.10.15-2129 42 1810 1 2001.10初28 45 15 1 1 从上面四则调查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近半数的美国人直到今年年初,仍然担心美国本土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二是这种强烈担心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杰弗里·罗申在《纽约时报》上写道,对“并不紧迫但却非常吓人的威胁,公众往往作出情绪化反映”。(注:Jeffrey Rosen,“Naked Terror”,The New York Times,Jan.4,2004.)“人们往往错误估计这种威胁”,“这就导致我们对安全做出并不总是理 性的选择。”(注:Ibid.)公共媒体中心主任赫布·C·冈瑟指出:美国人对作出复杂的 决定缺乏信心。他们习惯于寻找在街上巡逻的厉害的警察来保护他们。(注:Don Hazen ,“Grappling with the Politics of Fear”,www.AlterNet.org,Nov.25,2002.)克林 顿也同意这种分析。他说,“当人们感到没把握时,他们宁可要一个强有力的人作出错 误的决定,而不要一个决策正确但软弱的人。”(注:Don Hazen,“2002:The Good,The Bad,The Worst”,www.AlterNet.org.Dec.16,2002.)因此,从一开始,布什政府就 把这场反恐斗争定为“战争”,并且为了国土安全的目的,把美国置于“紧急状态”之 中。此后,美国又多次发出橙色警报,并在进入2004年以来,两次导致英、法、墨西哥 航空公司取消飞往美国的航班,理由是有消息说恐怖分子要劫持飞往美国的飞机对美国 进行袭击。不管这些情报准确与否,每一次这样的警报都提醒美国人,他们所面临的危 险。“恐惧再次成为有力的工具和驱动杆”。(注:E.J.Dionne,Jr.,“Inevitably,The Politics of Terror”,Washington Post,May 25,2003.)用哈佛大学教授塔斯利玛· 纳斯林的话来说,“这种威慑战略是很有效的”。(注:塔斯利玛·纳斯林:《令人窒 息的美国》[N],《参考消息》2004年1月12日。纳斯林是一位女作家,出生于孟加拉国 ,现在哈佛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