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9日下午,日本政府连续召开安全保障会议以及临时内阁会议,最终以内阁 决议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基本计划。在身为日本援伊政策的中心 人物的外交官遇害身亡尸骨未寒之际,朝野各界尚且论争纷纭之时,日本匆忙之中的断 然举动,彰显出其中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战略意图。 创纪录的海外派兵 此次派兵赴伊,创下日本二战后数个海外派兵的“新记录”,凸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 的新特征。 首先,这是日本第一次向正在发生战斗的海外地区派遣陆上自卫队。此前,不论是在 柬埔寨、洪都拉斯,还是支援反恐战争,自卫队从未直接进入尚处于乱局之中的地区。 届时一旦遇到袭击,自卫队就可能陷入此前未曾涉及的交战状态。因此,日本媒体毫不 隐晦地指出,这意味着日本的安保政策在一直相对谨慎的海外派兵一事上发生了重大转 变。 其次,这是日本打破不准携带武器的原则,首次向海外派出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以 确保安全为借口,日本此次不仅动用了大力神C—130运输机和先进的导弹护卫舰,而且 陆上自卫队除携带单兵自卫所用的手枪、步枪和机枪外,还将携带无后坐力炮、肩扛式 反坦克火箭等精锐重型武器。 再次,这是日本向海外派遣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队伍。此次派遣总人 数约为1000人,其中,陆上自卫队550人,部署在“相对安全与稳定”的伊南部萨玛瓦 地区,负责医院、学校和供水设施的重建并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海上自卫队300人 ,负责在包括波斯湾在内的印度洋上运送陆上自卫队所需的装备物资等;航空自卫队15 0人左右,驻扎在科威特,负责输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在执行上述任务的同时,自卫 队还将为美军提供“维和任务的后勤支援”。 最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系日本战后首次在未得到联合国明确授权和当事国认可的 情况下,单纯应美国的要求向海外派兵。在此情况下,日本派兵赴伊不仅仅有违反和平 宪法精神的嫌疑,而且在其《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法》、《反恐怖特别措施法》、“有 事三法”等法案中似乎也难以找到确凿的法律依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泉政权派兵赴伊的计划刚刚出炉,就在日本政坛掀起了新的波澜。朝野各界纷纷发 表看法,观点迥异,论争激烈。 作为此计划出台的主要推动者,小泉以“国际贡献论”作解释,认为“日本不能只专 注于本国之事而无视他国”,向伊派兵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为伊重建提供人道主义援 助。并提出三点具体理由:维护包括伊在内的中东能源基地的安全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在日本唯一的盟国美国在伊举步维艰之时,日本如不拔刀相助,做出“看得见”的贡 献,有可能危及日美安保同盟关系;日本应通过参加伊重建的实际行动致力于维护中东 和世界稳定。面对此次派兵可能有违宪法精神的质疑,他断章取义地引用宪法前言中的 后半部分为自己辩护,强调“派遣是根据宪法理念做出的”。 自民党内部对此总体上表示支持,但同时提出要慎重选择派兵的时机和方式,更要防 止出现人员伤亡而影响到现政权的稳定以及2004年夏天的参议院大选。同时,自民党内 部也不乏质疑之声。自民党元老、原首相宫泽喜一认为,“政府明知有涉及交战状态的 可能却执意派兵,其决策明智与否实在是要打上一个问号。”联合执政的公明党虽未明 确表示反对,但对“怎么派”和“何时派”持相当谨慎的态度。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代 表菅直人表示,小泉应该坦诚承认判断错误,改变此前的方针,放弃派遣自卫队。日共 和社民两党基于一贯主张,谴责小泉政府不顾国民反对,违反和平宪法,追随美国的战 争政策,使自卫队直接参与国际武装冲突,要求立即撤销此计划。 媒体对此反应不一。《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大唱赞歌,称此举是历史性的决 定,有助于巩固日美同盟、稳定伊局势和维护国际协调等等。主张日本应该积极争取阿 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并制定永久派兵法,消除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限制。而 《朝日新闻》、《东京新闻》等则表示质疑与异议,认为此举危险太大,将会改变日本 战后和平发展方向,并强调此番举动应严守宪法框架,专门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战后重 建工作。同时也尖锐地指出,衡量日本派兵理由时不能只听日本政府的主张,更应倾听 伊拉克人民的呼声。伊拉克人民现在最需要的是尽快结束外国军队占领和国家重建所需 的国际援助。 日本国民大多持批评态度。民意调查显示,仅有17%的民众支持立即出兵伊拉克,超过 80%的人对向伊派兵持反对与保留态度,认为向伊派兵将会使日本受恐怖袭击的危险增 大。其中,超过43%的人认为不应该向伊拉克派兵,另外有40%的人认为,只有在确保安 全的情况下才能成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和集会,强烈要求撤消 派兵计划。受此影响,小泉的支持率跌到了42%,骤降了14个百分点,为近9个月来的最 低。可以说,向伊派兵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左右小泉政权命运的“致命问题”,也是悬在 其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执意派兵为哪般 小泉内阁置如此大的风险于不顾,断然做出派兵赴伊的异乎寻常举动表明,其背后隐 藏着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与现实的利益驱动。 第一、做出“国际贡献”和履行对美承诺,谋求以美全球伙伴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扩大日本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基础。为了树立“政治大国”的外 交形象,日本反复强调其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一员的外交主体性和自主性,为国际社 会做出“切实可见的贡献”。而派兵赴伊支持伊重建和进行人道主义支援,不仅是捞取 道义上名声的契机,也可以对作为日“惟一盟国”的美国有所交待。在目前表示要向伊 拉克提供援助的国家中,日本所表现的“慷慨”程度仅次于美国。同时,日本认为“只 是出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世界主要国家,日本应在共有价值、承担责任、危险负担 等三个层面上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日本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不仅要出钱,而且要出 人、出枪。同时,在经历了经济低迷、发展战略彷徨之后,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 变化,日本将维护和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其实现“联美入亚”战略的重要途径,力图最大 限度地借助美国来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上的地位与发言权。美国目前在伊战场上困难重 重,重建伊拉克也决非一帆风顺,而能够真正拔刀相助,解其燃眉之急的国家却寥寥无 几。有鉴于此,日本将此次派兵作为强化对美同盟,进一步拉近日美关系的大好时机。 因此,尽管面临着朝野的反对声浪和国际社会的分歧与疑虑,日本还是较为坚决地站在 美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