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立国十几年,外交方针处于演化过程之中,而在具体外交实践的某些领域、方 面保持着外交政策游移不定,不断变幻的态势。外交方针的演化和具体对外交政策的不 确定性一方面表明俄罗斯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动态的重构过程之中,对外关系具有 修正和变化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俄罗斯制度改革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消极影响 ,使得俄罗斯在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中产生行为和政策的非连贯情况。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外交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表明世界局势扑簌迷离和处于复 杂环境中的俄罗斯为自身利益计,继续变换与外部世界相处的位置的意图。 俄罗斯外交有确定成分。处理与其他重要地区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始终关注的重 要方面,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益上的对立、矛盾和纷争,战略取向及相互制 衡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反映了俄罗斯国内政治主流意识对于国际交往关系的主要取舍意 向;对于独联体、欧盟的特别关注表明俄罗斯对外交往中具有“绝对优先”和“优先” 方向。 在俄罗斯对外交往关系中,中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直接 影响地区安全和基本的国际关系格局。如何在俄罗斯变化的对外交往过程中始终循着睦 邻友好合作原则,使中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曲线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外交往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是复杂的国际环境与俄罗 斯领导人对于国际交往抉择性思考结合的结果。 1.亲西方方针及转变原因 1992年,致力于按照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模式建立自身新制 度的俄罗斯怀着对西方文明的美好向往,以融入西方社会的积极姿态,努力向美国靠拢 ,致力于与西方发展亲善关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上竭力迎合美国及其西方 盟国的口味。“新兴的俄罗斯要实行民主和市场经济,就要同西方各国及组织机构建立 同盟关系”。(注:科济列夫在外交部会议上的讲话,俄《国际生活》,1992年第3、第 4期。)俄罗斯领导层指望通过这种关系的更新,不但在社会制度上与西方吻合,而且藉 此获得大规模西方援助,重振国家经济。 俄罗斯的亲西方外交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除了一些国家分别对俄提供贷款援助外 ,西方还许诺向俄提供类似马歇尔计划的一揽子改革援助,并同意俄罗斯进入西方七大 国行列,成为其中的准成员国。不过,俄罗斯对此并不满意,因为西方许诺的援助不仅 附加有许多政治、经济条件,而且难以兑现。随着俄罗斯经济危机程度加剧,西方对俄 罗斯改革成功信心不足,加上固有的对于俄罗斯的戒备心理,俄罗斯的积极西靠换取的 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敷衍,使俄罗斯对于大额经济援助的期待可望不可即。而加入西方大 国俱乐部主要为名誉上的收获。 亲西方外交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俄罗斯初期的对外关系方针,与前苏联晚期的外交 方针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大区别。首先,既然俄罗斯从事西化的改革宗旨,那么,它 与西方在本质上必然更为接近和融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外交方针既在一定程度上 是前苏联晚期戈尔巴乔夫的对西方和解政策的延续,又是对于西方更为亲近的一种外交 方针;其次,当时掌握政权的是积极主张西方式改革的政治精英叶利钦、盖达尔、科济 列夫等,他们拥有掌控对外关系的政治主导地位,其外交立场与当时在俄罗斯流行的欧 洲—大西洋主义思潮吻合。不过,在一系列外交努力未达预期目的之后,俄罗斯国内其 他传统社会思潮蜂起,反对声音开始占据上风。 2.对外交往与民族主义情绪 在激进改革和外交努力没有给俄罗斯带来预期利益和积 极成果之后,一度遭到压抑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获得强烈表现的条件。俄罗斯民族主义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中,一部分以民族沙文主义形式表现,一部分别表现为在爱国 主义旗帜下对俄罗斯国际地位日益衰退倾向的强烈不满。除此之外,俄罗斯民族主义更 多反映社会中潜伏的或现实的自发排外情绪。在西方以冷漠对待俄罗斯西靠意愿之后, 社会反响愈趋强烈,主要表现为:反对投靠西方;主张自强;主张斯拉夫民族的团结和 联合。 反映这个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以日里诺夫斯基为首的自由民主 党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日里诺夫斯基一度成为俄罗斯的政治风云人物,他关于国家和斯 拉夫民族强大,关于社会保障,关于对外交往关系中保持大国风度等一系列主张赢得了 社会很大一部分力量的拥护和认同,尤其使那些缺乏社会保障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和部 分青年欢欣鼓舞。自由民主党因此在1993年的俄杜马选举中一炮打响,这在俄罗斯政治 发展史上是少有的。 90年代前期,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发生的条件是:(1)国家经济急剧衰退使俄罗斯综合 国力迅速下降,从而使俄罗斯民众传统的大国自豪感和自信心受到打击;(2)政府积极 加入西方阵营的方针未果反受其辱(西方乐于给予其西方小伙伴的地位),一方面引起社 会民众对政府方针的怀疑,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民众对西方的不满和对立情绪 ;(3)西方式激进改革产生的消极后果使民众对是否靠西方壮大国力产生怀疑;(4)尚未 泯灭的自强意识促使民众思考另一条适合发展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道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