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至12日,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乌干达和尼日利亚5个非洲国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访问非洲的共和党在任总统。尽管白宫极力渲染布什此行的意义非同小可,但舆论普遍认为布什此行难以胜过1998年民主党克林顿总统的非洲之行。那么,二者相隔5年的非洲之行有何异同?美国对非洲政策的重心5年来变在何处?本文通过比较二者访问非洲的异同来做一解答。 两次访问非洲的相同点 (一)几乎雷同的出访国家和相似的国内政治需要 1998年3月克林顿访问的是加纳、乌干达、卢旺达、南非、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这不仅是克氏就任总统后的首次非洲之行,也是20年来美国在职总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首次正式访问(1978年卡特总统访问了尼日利亚和利比里亚)。布什此次则是访问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乌干达和尼日利亚。两次访问的共同国家是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和乌干达。这种挑选和重复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出一种精心的安排和美国认可的价值观的传递。上述4个被访国家不仅在地域上具有西非(塞内加尔)、南部非洲(南非和博茨瓦纳)和东非(乌干达)的代表性(这可使美国总统的访问具有面向全非洲的气势和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均为非洲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楷模”国家。访问这些国家可以将美国的对非洲政策、访问非洲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理念等巧妙地加以结合。具体来看,塞内加尔、南非和博茨瓦纳均为非洲政治民主化搞得好的国家,它们要么民主体制存续时间长(如博茨瓦纳),要么在市民社会、新闻自由等方面走在前列(如南非和塞内加尔),这与冷战结束后历届美国政府倡导的推广民主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两次访问非洲在节奏安排上也如出一辙。在重点国家要多住细谈,在非重点国家则惊鸿一瞥,匆匆而过。南非作为非洲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和资源富国,在非洲的地区维和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尽管南非在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常常与美国意见相左,但克林顿(在南非访问4天)和布什(在南非停留3天)均耐心地与时任南非总统曼德拉和现任总统姆贝基促膝细谈,意在通过会晤和密切关系实现美国借助与地区大国的合作来控制非洲事务的战略目标。在战略意义相对较小的乌干达和卢旺达,布什和克林顿都只在该国机场附近作了几个小时的短暂停留。 两次访问非洲还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和种族因素对美国的非洲政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两党政治的运转模式使共和党和民主党必须正视国内种族问题,以便为选举赢得尽可能多的选票。有评论认为,“布什访问非洲将证明他不只是一个战争贩子。他在处理非洲问题和制定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总体框架时大力为竞选做准备。”(注:肯尼思·沃尔什:《走进一片充满痛苦的土地》,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3年7月14日。)美国黑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且包括救援组织、宗教团体、商界人士和国会黑人议员委员会在内的游说联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关注贫困和发展问题不仅可以争取国内黑人的选票,而且可以吸引和转变效区居民和职业女性等中立投票人的立场。因此, 为争取连任(克林顿是为民主党,布什则为自己),需要高举“关注非洲”这面大旗。为 此,克林顿访问非洲时特邀了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杰克逊相伴,布什则有国务卿鲍威 尔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这两位重量级人物跟随左右。 (二)对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的一贯推崇与大力推动 推广民主和自由经济发展是美国历届政府不变的外交政策理念,也是最深层的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由于对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的自我推崇和过高估计,几乎每一项美国外交举措和动议的背后都隐含着此动机的影子。无论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和机会伙伴关系法案》(主要对非洲国家出口美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实行配额和关税免除),还是布什政府首创的“千年挑战账户”(The Millennium Challenge Account),美国对其提供每一笔发展援助都设立了严格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条件和门槛,未达标国家是无缘接受美国伸出的“橄榄枝”的。 克林顿访问非洲时反复提到要在美国与非洲之间建立一种以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为基础的新型、长期的“伙伴关系”。克林顿政府认为,冷战结束后非洲的“民主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主”国家的数目在10年间已翻一番,达到20多个。美国与非洲伙伴关系的核心仍是发展民主,但主张通过发展经贸来推进民主。为此,《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和机会伙伴关系法案》明确将“美非贸易”和“对非援助”与非洲的人权、民主、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受益国必须是“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民主和市场经济及法制体系”的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推行美国价值观成为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的基点。布什政府继承了这一衣钵,对接受“千年挑战账户”援助的国家提出了所谓致力于自由市场经济、关注健康和教育投资、无腐败行为等前提条件。布什认为,美国在非洲的责任是与一直以来指导美国和世界的(民主)理想一致的,美国面临在非洲保卫和扩大民主、自由的使命与召唤。(注:布什2003年6月26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美非商业峰会”上的讲话。) (三)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漠视及政策的表里不一 推动和维持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是美国政府历来挂在嘴上的漂亮话。克林顿访问非洲时还抛出了一个所谓的《对付非洲危机计划》,准备投入上千万美元用于向有关非洲国家派遣美军顾问、培训非洲维和部队。在访问经历了1994年惨绝人寰的“部族大屠杀”的卢旺达时,克林顿还惺惺作态地接见了6名“部族大屠杀”的幸存者,为美国和国际社会未能阻止这场屠杀表示遗憾,并承认对此负有责任。同样,布什在出访前也信誓旦旦地把“致力于维护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作为他非洲之行的首要目标,允诺要积极支持非洲国家促成刚果(金)、苏丹、利比里亚等国从战乱走向和平,从后勤和资源等方面帮助非洲国家建立有效的维和部队。然而,实际情况是,自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黑鹰折翼 ”后,美国对出兵非洲维和采取了消极态度,不愿直接和过多地卷入非洲的地区冲突, 转而强调非洲问题应由非洲人自己来解决。克林顿的《对付非洲危机计划》,说白了, 就是一个美国出钱、出枪,非洲出人,既可保证美军零伤亡,又可继续控制非洲事务的 计划。和其前任克林顿政府一样,面对利比里亚日益升级的内战、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以及国际社会和非洲国家要求其出兵维和的强烈呼吁,布什政府却无动于衷,在出兵 利比里亚维和的问题上期期艾艾、不置可否。近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再次强烈呼 吁下,布什才略略松口,但仍表示美国不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只会派出微小规模(几 十人到数百人之间,上限不会超过1000人)、短暂逗留的后勤支援部队,而且具体出兵 时间要等研究了此前赴利比里亚的美国军事评估小组的报告后再行决定。另外,对联合 国要求延长和扩大驻刚果(金)维和部队的规模一事,美国也是拖拖拉拉,态度消极。这 与美国不久前不顾全世界的反对,一意孤行派出15万兵力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形成了 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布什早在3年前竞选总统时就已说得很明白。当时,他明确说, 非洲“不属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反对美国出兵介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认 为美军不应卷入“美国战略利益”以外的种族清洗和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