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相对于强国的综合实力及影响而言,弱国拥有相对较弱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因此,在一个或数个领域,弱国不一定就比强国弱,强国也不一定肯定比弱国强。同时,强国与更强国相比,前者变成了弱国;弱国与更弱国相比,前者变成了强国。强国有强国的国家利益,弱国也有弱国的利益。当今国际社会,尽管实力依然是国际关系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但弱国不会自甘其弱者的地位而由强国肆意凌辱,也必须设法维护弱国的国家利益。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弱国在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时,面临着更大的制约与挑战,特别是强国对弱国的制约。当然,不能否认,弱国奋发图强,终于成为强国的事例在国际关系史上并不罕见,但必须承认,由弱转强是非常不易的。 那么,在当今国际社会,弱国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呢? 一、“胆小鬼”游戏与弱国的选择 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游戏,即“胆小鬼”游戏,讲的是两个年轻人A和B驾驶着汽车高速相对行驶,他们俩如果各不相让,两车相撞,结果同归于尽。如果一方方向保持不变,而另一方改变方向,则方向保持不变者为英雄,改变方向者就是“胆小鬼”。(注: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1页。)“胆小鬼”博弈有四种可能的结果:①A和B各不相让,结果同归于尽。②A改变方向,成为“胆小鬼”,B方向保持不变,成为英雄。③B改变方向,成为“胆小鬼”,A方向保持不变,成为英雄。④A和B都改变方向,都成为“胆小鬼”,但由于“胆小鬼”的名声由两人共同承担,A和B之间没有区别。
如果把这一游戏用于国际关系,把A和B看成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那么A国和B国的博弈仍会有上述四种可能的结果。但国际关系中也常常发生实力不等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那么这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A和B这两个国家实力不等(A>B),在假设采用的外交战略为常数的情况下,那么,这一博弈就只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①A国和B国各不相让,两国发生冲突,结果A国因为实力强于B国,A国大获全胜,B国战败,A国成为英雄,B国成为“胆小鬼”。②B国在发生冲突前与A国讨价还价,最后接受A国提出的条件,成为“胆小鬼”,A国成为英雄,但B国由于确保了国家的存在,其损失小于与A国发生冲突而战败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定程度维护了B国的利益。显然,在国际关系的“胆小鬼”游戏中,对于弱国而言,一旦与强国,特别是与实力遥遥领先的强国进入“游戏”状态,可以选择的余地就十分有限。弱国在允许考虑的选择中,减少损失恐怕就成为现实而明智的选择了。 二、美伊战争前后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及结果 在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胆小鬼”游戏中,“以性命为赌注来玩‘胆小鬼’游戏的只能是非理性的人。而在游戏过程中,其中一个参与者或者两个参与者都有可能变得理性,从而挽救自己的生命。”(注:[美]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法尔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07页。)但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在以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胆小鬼”游戏中,类似“胆小鬼”游戏的国际事件并不鲜见。以两次伊拉克战争为主题,前后就发生了四次类似“胆小鬼”游戏的国际事件,由于应对强国的策略和战略不一,弱国获得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一)海湾战争与“胆小鬼”游戏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国际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伊拉克在海湾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伊拉克必须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美国一开始就表明其主张,即任何政治解决办法必须以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合法政权、保证美国和西方国家人质安全和维护海湾地区的石油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海湾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09页。)尽管美国明确表态不与伊拉克进行谈判,但它不反对其他国家的和平努力。对此,伊拉克政府的反应是表面上表示愿意与美国及其它国家进行谈判,但实际上却坚持吞并科威特的强硬立场,不与国际社会进行和平谈判,拒绝考虑美国提出的上述四点建议,企图以这种强硬态度迫使国际社会接受吞并的现实。伊拉克的这种僵硬态度使其失去了选择妥协从而减少损失的可能,最终走向了与美国发生冲突导致损失惨重的结果。从伊拉克与美国的实力对比等因素考虑,伊拉克政府的这种选择是非理性的。(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海湾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13页。) (二)美伊战争与“胆小鬼”游戏 海湾战争后,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9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与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政府进行了一次“胆小鬼”游戏。最后,由于实力相差悬殊等因素,米洛舍维奇政府成了“胆小鬼”。但由于米洛舍维奇政府在进入最后较量前向美国妥协,从而保存了米洛舍维奇政府和主权的大部分内容。“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与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又进行了一次“胆小鬼”游戏,塔利班政权由于未能作出令美国满意的妥协,加上实力相差悬殊等因素,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成了“胆小鬼”,当然其遭受的损失及后果远远大于米洛舍维奇政府遭受的损失及后果。小布什上台后不久,美国就确定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倒萨”计划。事实上,这时候“胆小鬼”游戏的程序就开始启动了,萨达姆政权的寿命也就进入了倒计时。但到开战前夕,美国还是提出了中止“程序”的条件,尽管十分苛刻,但毕竟可以避免战争。如2003年3月18日,即美伊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还对新闻记者表示,“依然希望萨达姆·侯赛因认真对待布什总统的‘最后通牒’,自行离开伊拉克,从而以和平的方式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果伊拉克独裁者将流亡他国,联盟军队有希望和平进入伊拉克,‘因为伊拉克军队将不会受令进行攻击或反击’”。(注:《美国参考》:“美国白宫依然希望萨达姆选择流亡”,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0319wh.htm。)此时,萨达姆选择的余地已不大,即要么他选择投降或流亡他国而避免战争,要么选择战争,但反正两种选择都会使他成为“胆小鬼”。不过,如果从为伊拉克广大老百姓福祉的角度考虑,萨达姆选择流亡他国对伊拉克人民利益的伤害,肯定比萨达姆选择战争对伊拉克人民造成的伤害要小。然而,正如1990年的非理性选择导致伊拉克人民遭受巨大伤亡一样,萨达姆2003年的再一次非理性选择最终又使得伊拉克人民遭受更为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