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世界大国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在美俄等大国关系明显改善的时候,美欧之间却出现了罕见的论战,不谐之音增多,双方矛盾浮上台面,成为国际政治中非常突出的事件。美欧矛盾的激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前所未有,“大西洋已明显变得愈来愈宽了。”(注:德《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1月7日文章《降入乙级?》) 一 美国和欧洲是“远亲”。美国涉足欧洲事务,从局外者逐步发展为“当家人”和“主人”。在冷战时代,美国和原苏联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虚弱的欧洲面对原苏联的威胁,需要美国的保护和“压阵”,所以美欧互相依赖,亲如一家。虽然随着本身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要求“独立”的呼声时显时隐,但美欧基本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段时期,美欧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和分歧不是没有,而是被它们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所掩盖。冷战结束后,由于原苏联的威胁消失和华约解体,美欧同盟关系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国家开始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即欧洲先经济、后安全和政治上的一体化。科索沃战争后,北约进行了根本性的战略调整,从单纯服务于美国安全战略转为同时服务于欧洲自身安全利益,欧洲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欧盟寻求建立与美国的“平等伙伴关系”,希望欧美共同管理世界。但是,美为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仍然在欧洲坐大,从而使欧洲国家产生对美国的反感,独立自主呼声高涨。 小布什上台后,特别是在“9.11”后,美欧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出现了很多分歧,“争吵”逐步升级,双方矛盾由经济、环保领域上升到外交、安全等政治领域,矛盾性质也出现新的变化。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美欧那种“夫唱妇随”的蜜月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注:《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8日文章《从北约峰会看美欧关系》) (一)美欧发生钢铁贸易和农产品贸易战,双方剑拔弩张。在美宣布提高进口钢铁产品税30%后,欧盟反应强烈,批评美国贸易措施是“单边主义政策的延伸”。虽然美提高钢铁产品进口税对欧影响仅25亿美元,但欧盟还是采取了不妥协的强硬态度,逼迫美让步,最终把美告上世界贸易组织,走向直接对抗。农产品出口补贴也是美欧贸易的冲突点。美国国会通过今后十年对农产品收购价格大量增加补贴的法案,遭到欧洲的猛烈抨击。美欧磨擦从香蕉战、牛肉战到钢铁战,双方的贸易冲突已影响到战略同盟关系。 (二)“邪恶轴心论”引发欧洲国家批评美单边主义。2002年,美欧“舌战”的一个引爆点是美国总统的“邪恶轴心论”。布什在没有与欧洲盟国通气的情况下,突然抛出“邪恶轴心论”,很多欧洲国家政要纷纷发表讲话,猛烈批评美国,引发了一场言辞激烈的论战。欧洲国家政界人士广泛参与论战,显示出欧洲总体对美独立意识增强。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以亲美闻名的欧盟委员会外交专员彭定康,以少有的激烈言词批评美国单边主义外交,说“既专制又过分简单化”,呼吁欧盟放弃过去对美国敢怒不敢言的做法。美国拒绝签署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单方退出《反导条约》,强行推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以及提出“非友即敌”、“先发制人”战略等等,都受到了欧洲国家的抵制和批判。欧洲认为“先发制人”的理论是不合法的,它可能成为使发动战争正当化的借口,也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欧洲国家批评美国根本不听欧洲国家的建议,不顾及他国的利益,指出美国在世界上除了朋友就是敌人,而看不到其它更复杂的情况。他们不赞成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倾向于多极世界和多边主义。 这一切与欧洲理念同美国政策的碰撞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欧盟提出一套治理世界的“欧洲理念”,认为世界是多元和多样性的,治理方式应是民主、法理和合作;主张应在多边体系中通过法律手段应对各种问题,强调在联合国范围内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对话合作机制,以“民主”和多边思维来建立国际新秩序。美国则借反恐之机,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用单边主义来维护冷战后的单极世界,以确保其全球霸主地位。这当然与多元主义的“欧洲理念”格格不入。 (三)美欧在安全防务和外交领域方面对形势的判断意见相左,政策对立。美欧分歧根本在于对威胁的看法不同。欧洲国家虽承认反恐斗争是欧美的共同利益,但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世界面临的多种威胁之一,不是唯一的威胁;地区冲突、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等才是全球性的威胁。欧洲国家认为美过高估计恐怖主义所构成的全球威胁,而且美国单凭军事实力难以解决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此,欧洲国家试图实行共同外交政策,建立独立的防务力量,谋求一种完全独立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欧洲国家常对布什政府在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军事行动上无视欧洲盟国的存在,感到气愤和震惊,于是同美唱“反调”。如在解决中东问题上,欧采取与美国不同的方式。在伊拉克问题上,大多数欧洲国家反对绕过联合国解决问题,不赞成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法国和德国反对美对伊动武,态度十分强硬。美国也反唇相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反战促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它们是“老欧洲”,美共和党参议员则怒斥法德为“忘恩负义”。法外交部长说拉氏讲话是“胡说”。2003年2月10日,德国、法国与俄国发表声明,呼吁以和平方式解除伊拉克武装,美与欧洲老盟友的关系连遭打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注:《环球时报》2003年2月12日文章《德法让美国暴跳如雷》)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对北约在打伊时向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的提议,行使了否决权,实际上是公然对美说“不”。日本媒体评论指出,“欧美列强角逐的危险”可能在新世纪再现。 总之,美欧之间在不少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已经不是表面和暂时的现象,而是一个将长期、深化和持久的严重问题。有人甚至认为美欧关系已“失去根基”,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 二 美欧关系是在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深刻变化的。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特别是在“9.11”事件后,世界各大国都在调整各自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虽然大西洋两岸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仍然把美国和欧洲“紧紧捆绑在一起”,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着历史性的弱化和调整。其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