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通过坚持不懈地反思“范畴”来修正与革新超验哲学 (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是克劳斯·哈特曼(Klaus Hartmann)的一个最重要的哲 学诉求。这一点在下面的讨论中给了我两点提示,我的这些讨论通过更好地理解范畴的 本质与功能,同样也有助于修正与革新超验哲学。不过这里我不像克劳斯·哈特曼那样 从黑格尔开始,而是从康德开始。我也不隐瞒我在许多重要方面不同意克劳斯·哈特曼 的观点。但我确信,通过这样一种辩证的“赞同又反对的哲学探索活动”,克劳斯·哈 特曼的伟大成就才得到最好的尊重。 对于我的标题里的问题,康德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范畴就是“知性先验(a priori)地 包含于自身的那种本源的纯粹综合概念,因有这些概念,知性才是纯粹的知性。因为只 有通过这些概念,知性才能理解直观杂多中的某物,即才能思想直观的客体。”(注: 《纯粹理性批判》A80,B106。)下面将表明,我认为这一回答在原则上是正确的。虽然 如此,我自己的观点在重要方面却偏离了康德的理论。因此,我首先要解释,我为什么 把这种偏离看作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原则上是一致的)。 在康德哲学中,每组三个的四组范畴与两个纯粹的直观形式是排除了理念王国中的一 切内容的剩余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康德用来抵抗经验论者和怀疑论者的所有进 攻的“坚硬核心”。经验论者和怀疑论者的这些进攻可以用三个论题来表示: 论题1:不存在纯粹的知性概念。 论题2:即使存在知性概念,它们也不是纯粹的。 论题3:即使它们是纯粹的,它们在人类认识中也没有任何功能,因而是多余的。 (反对)这些可能的怀疑论异议决定着康德在“超验的分析篇”所做的工作。与被分成 三个论题的怀疑论的进攻相对应,康德构筑了一条三面防线。他首先致力于阐明,存在 着纯粹概念。这一工作在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中进行。然后,他(在形而上学演绎 里和超验演绎开头)指出,这些纯粹知性概念不涉及经验概念。最后,他(在超验演绎和 图式论里)试图表明,如果没有这些纯粹知性概念,经验知识就是不可能的;而且范畴 能够运用于经验的对象。 但是,这一计划伴随着一系列困难,它们导致了康德的一些显著失误。我只想举出其 中最重要的失误: 1.第一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展示纯粹知性概念)促使康德去展望揭示和完整地说明纯粹 知性概念的可能性。他相信,存在着一条原则:知性在判断活动中的功能与知性在“对 直观中的各种表象进行综合时”的功能是一样的。(注:《纯粹理性批判》A79,B105。 )在此基础上尽力使判断类型与范畴表平行,这种努力使康德成了同时代贫乏的判断理 论的牺牲品——他为了自己的目的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判断理论,但却是以不能令人信服 的方式。在他这里不经意发生的失误就如他在把相互性范畴(通过这一范畴,相互关联 的关系才被思考)与充分的选言判断这种判断形式联系起来时发生的失误一样(这种选言 判断是一种排除关系)。但是,更为糟糕的是康德的范畴表既不包含所有的纯粹知性概 念,也不只是包含着纯粹知性概念。一些诸如量和质这些概念正如我将揭示的那样,虽 然是先验概念(Begriffe a priori),但却不是纯粹知性概念。(注:我在后面不是在康 德意义上使用“纯粹的”和“先验的”(a priori)这些术语。我把“纯粹的先验概念” 理解为不仅没有经验的内容,而且没有感性的内容的概念。这种纯粹的先验性概念对应 于康德所说的“理智性概念”(intellektuelle Begriffe)。而(我所理解的)先验概念 则是没有经验内容的概念。因此,空间概念虽然是一先验概念,却不是纯粹的先验概念 。)另一方面,由于构成今天之关联逻辑学(Junktorenlogik)领域的判断类型的不完整 性,在康德的范畴表中缺少完整的关键范畴。因而,解释者迄今没能为范畴表的完整性 找到确切的证明。 2.与康德式的工作本身相伴随的第二方面的困难是:康德现在必须对根据判断类型揭 示出来的纯粹知性概念进行“超验的演绎”,也即必须“说明先验概念如何能够关联( beziehen)到对象。”(注:《纯粹理性批判》A85,B117。)为了完成这一艰难的课题, 他总体上需要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步即第21节(注释)里的工作,第二步是第26节(纯 粹知性概念在经验中的普遍可能性使用之演绎)的工作,最后是图式论一章的工作。 这三个步骤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每个步骤对其他步骤来说是不是必要的?这类问题 在解释者中仍是有争议的。只是在最近的文献中才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从这一讨 论中我首先得出:如果康德不是从范畴而是从超验图式出发,那么,他就能够避免其论 证中的一系列困难,并避免其学生的误解。但是,他既不是把超验图式的理论当作超验 逻辑的出发点,也不是在图式论中去确切地回答“范畴如何能够运用于现象?”这一问 题。(注:《纯粹理性批判》A137,B176。) 最后的失误我只简单地讨论一下。康德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问题当作根据范畴对现象 进行归类(Subsumtion)的问题。但是,根据我的理解,现象与范畴之间的关系原则上并 不是归类的关系,因为正如康德自己强调的那样,二者是“完全不同类的”(ganz ungleichartig)。这种不同类性通过图式性(论)也无法克服。这并不是说,康德的下面 想法是错误的:在范畴和现象之间必定存在第三者,它起着促成范畴运用于现象的中介 作用。但是,在关于这个中介的特性问题上,康德出现了错误。此外,超验图式的理论 是不完整的,而且其中部分是错误的,比如有关道德概念的图式部分。 鉴于所有这些困难,我萌生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颠倒康德的先行工作而彻底地 消除所有的矛盾(分歧)呢?所以,我建议,把超验图式的理论当作出发点,并据此说明 超验图式与纯粹知性概念的关系。这样做将使从“超验感性论”的论题到“超验分析篇 ”的论题的过渡更明白易懂和更可靠可信。不过,这样做除了显示出建筑术上的这种优 点外,也将显示出一系列论证上的好处: 1.范畴在经验认识中的作用马上得到了具体展示。 2.知觉判断(Wahrnehmungsurteilen)与经验判断之间的差别可以由此得到更清楚的讨 论。 3.范畴表的完整性问题将通过超验图式表的完整性问题得到解决,后一个问题及其解 决要比前一个问题及其解决容易得多,而且将扩展到对前一个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