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04)01-0013-05 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的成就。尽管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者们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路仍旧是文革时期研究思路的延续,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另外现当代一些西方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致使德国古典哲学家在某些时候受到人们的冷落,但是,总的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要归功于学者们的认真的研究,而且首先同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观念的一系列变革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在新时期中国的巨大推进,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同这种变革连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决定的,同时受中国政治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强力刺激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现当代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研究的繁荣等,所有这些,都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推进交织在一起。 20多年以来,中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尽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但是,由于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经典作家的原著解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作了大量新的工作,因此势必导致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和评价发生相应的重大改变。我们发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过程中,意识形态的话语正逐渐淡化,而代之以更客观的学理分析和学术评价。研究者的思路更加开阔,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如卢卡奇对早期黑格尔思想的研究)也能够被中国学者积极地采纳。与此相应,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者不仅试图比以往更客观、更准确地把握德国古典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要把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推广到研究它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研究现当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时的异同等诸多方面。对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之外的其他著作(康德的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实用人类学等)的关注,黑格尔早期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原先相对被忽视的费希特、谢林哲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康德和黑格尔的现当代意义探讨……。所有这些,共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新气象。 20多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德国古典哲学学术讨论会,或学术性的纪念会,编辑出版了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很大的《德国哲学论文集》或《德国哲学论丛》(张世英主编),以及《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康德黑格尔研究》(姜丕之、儒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6卷,王树人、李凤鸣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等论文集,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论文。 在这里,我们扼要地叙述新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总体研究,康德研究,黑格尔研究,费希特、谢林和费尔巴哈研究几个方面的新成果。 一、德国古典哲学总体研究的新成果 在这方面,除了沈真和侯鸿勋合译的《德国古典哲学新论》(古雷加[又译古留加]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涂纪亮翻译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巴克拉捷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徐若木翻译的《辩证法史(德国古典哲学)》(奥依则尔曼原著,人民出版社,1982)等著作外,中国学者也撰写了一批学术专著和不少论文。已出版的专著有:冒从虎的《德国古典哲学》(重庆出版社,1984),杨文极、石倬英的《德国古典哲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罗从志的《德国古典哲学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杨祖陶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王天成的《创造思维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创造思维理论的精华》(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等。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新意:一是注重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主导线索对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进程的把握,这以杨祖陶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为代表,另外有尚杰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等论文(注:尚杰的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逻辑发展:一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二是自我意识的学说,三是理念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二是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置于德国当时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注意到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同德国当时的启蒙运动、文学中的“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等等的密切联系,沈真和侯鸿勋翻译的《德国古典哲学新论》集中体现了这个意图,另外,贺麟等人也注意到黑格尔哲学同歌德、席勒等人思想的密切联系。罗从志的《德国古典哲学新论》则从主体性问题入手,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重新进行了梳理(注:梁志学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自然哲学中的目的性与因果性》(《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一文虽然没有提供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理解,但涉及到了所有古典哲学家在自然目的性和因果性问题上的观点,而且在国内首次尝试用控制论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