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五年,收效卓著。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五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内容和实施的成效 (一)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内容 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国家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三是调整税收政策,清理整顿收费。 1999年积极财政政策作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运用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增加居民收入。1999年继续运用国债投资方式的同时,突出发挥了税收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 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继续发行1500亿元建设国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落实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三是落实对符合条件的国产设备改造投资实行抵免新增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五是加大税费改革力度。 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一是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投资;二是继续运用收入分配政策,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三是调整多项税收政策,包括消费税、营业税的调整。 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内容是: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社会保障支出需要。(注:江建平:《积极财政政策:回顾、分析、选择》,《财政研究》2003年第3期)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成效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总投资规模32800亿元,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 国债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1998—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依次为7.8%、7.1%、8%、7.3%和8%,其中国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又促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财政收入与上年相比,1998年增收1225亿元,1999年增收1568亿元,2000年增收1951亿元,2001年增收2991亿元,2002年增收2528亿元。五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1.6%上升到2002年的18.5%,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我国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的良性互动局面。(注:丛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3、4期。) 2.五年来,我国实行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及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免征房地产税,投资抵免所得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透过各项经济指标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和统计,到2000年底,财政共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连同配套资金的投入,约完成1.5万亿元的投资量。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GDP增长7.3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增长7.8个百分点。从物价指数来看,到2000年4月,连续32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已经全面止跌,并首次出现正增长,2000年消费价格指数比1999年上升0.4%,2001年同比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同比增长9.8%,2001年6月同经增长10.3%,200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6%。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看,1998年下半年,投资需求增幅明显上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1%。(注:于世良:《对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展望》,《财政与税务》2003年第2期) 3.不断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1)在着力发挥财政支出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税收在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不断扩大投资的同时,注重扩大消费。1998-2002年中央财政大幅提高“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资金1934亿元,增加了企业困难职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扩大退耕还林、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消费的增加。(3)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的同时,注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4)在逐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同时,注重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五年转移支付资金共计12319亿元,主要用于对地方的工资、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支出,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注:丛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