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海外研究机构和媒体不仅又在预言中国的银行危机,有的还言之凿凿地提出了银行危机可能爆发的时间。例如,2002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就刊登文章预言中国将在2006年之前爆发银行危机。 稳定之下的暗流涌动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能够支持银行稳定的因素是相当显著的:中国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居民的高储蓄率,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这也正是许多外资银行跃跃欲试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中国政府依然保持了对银行体系的严格的控制,同时也潜在地对银行体系、特别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体系提供隐含的担保;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所提供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也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增强中国财政、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能力。 应当承认,这些积极因素对于支持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避免银行危机的爆发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愿意,类似的积极因素我们还可以罗列下去。 也正由于支持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因素众多,我们反而可能忽视在表面的稳定之下可能出现的银行危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来说,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那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银行巨额不良贷款消化缓慢,政府又深入地介入到银行运作中的银行体系,这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使得日本经济10年来徘徊不前。 这种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也许并不必然以大面积的银行倒闭风潮为代表,但是更值得警醒。 财政和银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对于中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来说,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和财政支持是银行在低经营效率、高不良贷款状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政府的财政能力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息息相关:如果政府的财政能力下降,相应地,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可能就会降低银行体系的经营如果还继续会出现不良贷款,公众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对政府财政能力的信心。简而言之,中国也许不会出现单纯的银行危机,因为银行与政府财政密切相关;但是,一旦中国真的出现银行危机,那么,必然是银行危机、财政危机并发的更为严重的危机。 在政府财政能力支持下的银行体系的稳定,如果不及时推进银行体系的改革,那么,带来的代价可能更为高昂。 曾经有学者预计,考虑到中国当期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12%,假定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为7%,未来各年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为2%,则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并逐渐接近28%。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不变,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就不会超过28%。这是一幅我们乐于见到的图景,因为既然财政危机不会出现,财政就应当有能力支持银行体系的稳定,继续为银行提供隐含的担保和支持。但是,这个测算忽视的一点是,如果银行保持目前的低效率,不能将宝贵的金融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中最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领域,不能保持新增贷款的质量,而是继续在不停地低效率运用金融资源,继续制造新的不良贷款,那么,不仅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未必能够保持7%的高水平,各年财政赤字的余额及其对GDP的比率也会出人意料地大幅上升。 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最为关键性的导火索,就是政府不能积极推进银行体系的市场化竞争,在对银行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对银行提供隐含担保等不同形式给予支持,银行在缺乏外部竞争的条件下,虽然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贷款,虽然经营效率低下,但是依然能够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但是,银行体系在低效率维持下的稳定,却必然会造成对经济增长中最为稀缺的金融资源的浪费,没有竞争力的银行会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并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的领域,并且其中的相当部分还会成为不良贷款。经济体系中主导资源配置的银行再这样浪费金融资源,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一步步被侵蚀,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消退,反过来也会增大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制约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高盛公司在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的测算,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如果中国要避免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在中国上演,就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处置这些不良贷款,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警惕银行危机日本化 制约中国政府推进银行体系改革的最大制约,就是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而任何市场取向的改革都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权的弱化,这是中国国有银行业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根据目前银行体系积累的不良资产,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是难以消化的,在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这种银行体系也许是可以维持稳定的,但是,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的不断开发,政府对国有银行隐含担保在未来可能逐步取消,如果银行体系不能对积累的高额不良贷款进行有效的处置,并且还在继续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这不仅影响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微观层面的市场竞争,也直接影响到总体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总体的经济增长,并且威胁到财政体系和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定。 因此,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不必然表示银行体系就一定不会出现银行危机。一个积累巨额不良贷款、并且在继续形成不良贷款的银行体系,一个市场化竞争远远没有展开的银行体系,一个不能高效率运用金融资源的银行体系,一个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稳定的银行体系,即使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但是依然可能会出现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而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发生时,在稳定的表象之下受到威胁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收支,不仅是银行体系的生存,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国民经济可能因为丧失增长的动力而持续性地徘徊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