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垦企业面对入世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尽快转型,成为营销型企业。本文阐述农垦企业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及转型的发展模式等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农垦企业要成为营销型企业 1、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目前的世界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体化。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在全球化中不重视自己的民族利益、区域利益,那么没有人会为我们的利益受损而付费。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只讲市场的全球比,并不讲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当前的国内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发展不平衡,改革在攻坚,稳定有隐患。 发展不平衡,就是说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平衡,比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等。这些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反过来会影响发展。 改革在攻坚,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已经逼近中国的实质性问题,突出的有四个:首先是国企问题,这些年想了很多办法,花费了很多资源,但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次是金融问题,这和国企问题联系着,大部分银行也是国企,很多呆帐坏帐是国企造成的;第三是财政问题,很多国企的事、金融的事要财政托底,而这两年内需不足,也要靠财政发国债来支撑,而现在中央财政难以“淡出”,形成“寅吃卯粮”和既定的利益格局;第四是社保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发展,都寄希望政府出钱建一个社会保障安全网,因此大家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国企问题、金融问题、财政问题、社保问题,背后都有“三农”问题的影子。因此“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稳定有隐忧,就是说因为上述四个问题和“三农”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换问题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国家现在既有外患,也有内忧,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内忧在发展中暂时掩盖下来了,如果我们发展的速度慢了,这些隐患就会浮现,发展的方向不正确,没有综合平衡,也会有预想不到的危机爆发。 2、新时期农垦方位的需要 农垦确定历史方位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国初期,当时主要是屯垦戍边,安置复转官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提供商品粮,发展农业生产力。现在,粮食丰年有余,安置复转官兵、归国华侨等任务不是很重,农垦走向何方?很多地方政府对农垦的历史方位不了解,不重视农垦,想用下放、解散的方式来解决农垦的问题。我们农垦也有一些人不明白自己的新定位,一些理论研究机构和有些组织总是反映农垦困难,希望继续通过上面输血来过日子。而我们一些职工也动不动就上访,最后给领导的印象就是:农垦困难,像农民那样把土地一分,就不闹事了,就不找事了……,整个社会也形成对农垦的消极看法。而且农垦企业自身确实有历史形成的负担,有弱势产业的制约,有国有企业机制的影响。以上这“三重制约”,是农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遇到的最大障碍。 农垦的历史方位,要从现在的国内外的背景来看。从国际背景看,我们稳定边疆,保证国家安全的任务没有结束,像新疆建设兵团、云南、黑龙江等省农垦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安置人员的政治任务,如三峡库区移民,沿海的农垦还在承担安置任务。更重要的,是农垦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战略作用。中国的“三农”问题的要害是什么?怎么解决,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城市化。只要减少农民,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农民就富裕了。谁都知道穷人变少了,穷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是怎么变少。搞城市化?农民在城市找不到工作,问题很多,这样的城市化真不如不搞。 第二种是加强教育。只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县里的义务教育,给教师发工资,把民办教师转成公办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农民素质就提高了,问题就解决了。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了解农村的人都很清楚,本来就很穷的地方,县财政的60%—70%都给教师发工资了,但教师不好好教书,学生的学费也越来越高。孩子上了中专或大学,毕业回原籍很难找到工作,于是大量的农村青年初中毕业以后,对其父母不满,对农村不满,对社会不满。农民千辛万苦,培养出一个“三不满”的人,不能对农村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在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就是教师天天要求涨工资,天天要求提高待遇。 第三种是农村基层搞民主。有些学者认为:只要农民民主了,农村就发展了。现在搞村民自治是不错的,但仅仅靠农民投票是不是就能解决发展问题呢?显然很难。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若是上层不动,仅是村里选举,那么底下的这种民主就会走样,而且效果有限。 第四种是政府投入。国家现在处于发展建设过程中,很多重要的事要办都需要钱。而且有优势、有竞争力的地方投入一些钱发展得很快,而弱势地方投资效果较差。最近财政部一位副部长讲。现在财政过分地向弱势群体和弱势地方倾斜已出现很多问题,而且回报也差。另外也要看到,光靠政府财政输血,自己没有造血机能,一个地区也是不能真正发展的。这种靠政府支持和包揽农业的做法不是一条正路。 农村实行承包制以后,很多地方搞产业化,家庭经营变成了产业经营,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农垦系统前些年连续亏损,后来各垦区转变思路,在发展优势产业的过程中配合以改革,经过几年的战略性调整,去年扭亏为盈,农垦全系统盈利13亿元。“三农”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就是因为它是传统的农业、传统的农村、传统的农民。传统农业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样必然产生传统的农民,而传统的农民聚集在一块,就是传统的农村。长期和三个“传统”打交道,使人们的观念受束缚,不能认为只要提高产品收购价格,减轻负担,或是“输血”,或是保护,农村就稳定了,“三农”问题就解决了。由于传统的农业、农民、农村和相关的传统思想观念及工作方式的制约,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