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2年6月底,全球签署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已达143件,其中东亚各国缔结的仅有4件。被称为“自由贸易协定”(FTA)空白地带的东亚地区,在1999年以后,这一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9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各地的FTA的迅猛增加,亚洲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经济的长期低速等东亚地区的变化等是导致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目前,东亚各国和地区已普遍认识到相互间缔结FTA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但这样认识由于各国所处的环境和问题不同而出现了各种差异。当前,面临各国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通过促进自由化进展的同时,又使得国内产业的保护得到平衡;如何在实现FTA的同时,加快产业重组步伐,加强各自产业的竞争力。 对FTA的基本政策 1.东盟(ASEAN) 东盟各国除共同签署“自由贸易区”(AFTA)外,作为一个整体正与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商签“自由贸易协定”(AFT)。东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与上述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的全面合作关系。 目前东盟国家将中国视为商业伙伴的正在增多。预计贸易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的缔结、关税减让谈判的进展等步伐将会加快。从2003年开始,东盟将就和日本的总括性经济合作构想展开谈判。届时,农业领域也将囊括其中。ASEAN+3(日中韩)提出希望建立东亚FTA(EAFTA)关系,不过,预计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将会更早一些实现。 ASEAN自由贸易区(AFTA)已经将大部分品种的区域内关税降至5%以下。可以说已基本实现AFTA,但是企业的实际运用比例却很低。其原因是,ASEAN各国的区域内贸易比例低、一般关税率本身已经下降了许多、原产地规定要求当地采购率在40%以上以及办理通关手续繁琐等。 为了加强同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力,ASEAN各国必须采取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完善物流网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统一。 2.新加坡 新加坡在推进FTA政策方面最为积极。由于几乎不存在关税方面的贸易壁垒,所以,新加坡力求实现和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这一战略目标。 在FTA谈判中,新加坡方面的问题是服务业自由化。尽管它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自由化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国内原因,其服务贸易自由化实现的步骤,仍然是采取边观察效果,边进行的渐进式方式。 在制造业领域,化学、石油化学产业的发展显著,由于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国家的需求正在扩大,其出口明显增加。2000年以来,新加坡实施了加强基因工程学、生物医学领域的研发政策,欧美日的制药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期等将来能有助于加强医药品、医疗服务的竞争力。 3.泰国 泰国政府认为双边FTA是多边FTA的开端,为今后在整个东亚地区实现FTA,泰国正在积极展开FTA外交。 泰国产业界对FTA也持肯定态度。为实现和中国之间的FTA关系,泰国政府拟将中国作为原材料供给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市场,希望国内实现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升级。 非关税壁垒中,主要是报关手续繁琐,通关便利化程度较低,物流基础设施网不够完善。为改善这一状况,泰国设法运用EDI(电子通关),以加强同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同时期待能有效利用泰国-马来西亚之间的陆路运输渠道。 4.马来西亚 1991年,马来西亚提出“东亚经济共同体”(EAEC)方案,重视加强东亚地区的合作关系,对缔结双边FTA持消极态度。 国产车概念的存在是马来西亚对双边FTA持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在区域内自由化的推动下,两家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中,Proton拘泥于“国产”,Produa则采取提高“外资”比例的措施,两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有人认为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削弱其汽车行业的竞争力。 马来西亚在电气、电子产业方面具有雄厚的积累,预计实现FTA后,也能继续保持其在ASEAN内的优势。在泰国这一产业中的大型日本企业目前实施的政策,依然是继续维持中国和ASEAN两大基地,并将马来西亚作为ASEAN的中心。 5.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当务之急是国内的经济改革,目前对缔结双边FTA,没有采取具体措施。作为ASEAN的加盟国之一,印度尼西亚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下调关税。在以“日本·ASEAN总括性经济合作构想(CEP)”、“ASEAN·中国FTA”和“ASEAN+3”的形式建立的东亚自由贸易地区以及和ASEAN之外的国家建立FTA关系中,印度尼西亚表示将与其他加盟国步调一致。 当前印度尼西亚的任务是,巩固经济产业基础以加强国际竞争力和解决国内存在劳动争议、电力成本上涨等问题。 6.菲律宾 在ASEAN—中国FTA的基础上,菲律宾正在就和日本、美国缔结FTA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和先进国家之间的FTA关系,开拓出口市场。 菲律宾的关税率在ASEAN各国中比较低,但是部分农水产品、纤维产品、石油化学产品等的关税依然很高。近年来该国正在实施鼓励向IT服务行业投资的措施,希望确立在该领域的优势,签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总括性FTA。由此,维持劳动市场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等成为菲律宾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