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型,这无疑为我国经济腾飞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注入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将面临经济转型的强烈冲击,并要忍受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种种剧痛。经济转型深刻影响国家、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和活动方式,人们的价值取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经济结构多元化使我国社会发展的外环境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地区、企业和居民的分化趋向严重,一些社会问题趋于敏感和尖锐。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使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社会稳定方面,妥善处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经济转型对社会稳定秩序产生强烈冲击 经济转型对社会稳定秩序产生的冲击是全方位、宽领域和深层次的。因为经济转型不仅意味着国家要按新的游戏规则进行利益分配和组合,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必须按照这一规则重新进行利益分配和组合。旧有的经济结构和分配格局被打破,新生的经济结构和分配体系逐步建立,新旧体制激烈碰撞将使社会经济中新生的和潜伏的矛盾相互交织和叠加,共同构成对社会稳定秩序的威胁。 (一)社会分化趋向严重 未来5年—10年,资本、人才、技术方面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不同群体、阶层和地区间的分配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发展趋势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起点和规则不平等造成的结果,也是人才价格市场化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才资源国际化,稀有人才、高级人才价格将逐步与世界薪酬接轨,而普通人才由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价格不会有较大提升,人才价格反映在分配问题上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①收入差距扩大化。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中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人群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财富向少数人群集中趋势明显。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如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2000年为2.79∶1。进入90年代以来,地区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如1997年东西部地区职工收入比达1.4∶1,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比达2.5∶1。行业间收入分配也极不平衡。如2000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之比达到2.46∶1。有人对40家中央直属企业负责人年薪情况进行调查,其中企业老总最高年薪21万,而最低只有1.2万,年薪收入比相差17.5倍。收入差距显性化,且贫富悬殊过大极易导致利益群体矛盾的尖锐化。②城市贫困趋势化。经济发展和城市贫困的矛盾在经济转型初期不可能缓解,偶然与突发性的群体事件有可能增加。某些受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也会以不同方式提出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要求,使政府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化,给社会管理及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困难。城市贫困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流动人口这两类人群。我国目前对城镇贫困人口支持系统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失业保险制度。但由于其覆盖率实际上还不到城市从业人员的一半(约定49%左右),城市非正规就业者和城市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第二道防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虽有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面临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巨大压力,实际覆盖面极其有限。目前我国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中只有23%的人员能得到扶持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其供给资金来源受限,实际上难以抵御城市贫困人口的发展速度。我国“三条保障线”所提供的毕竟是一种低水平的保障,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问题很难甚至根本无力解决。许多劳动者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很重,只有实现再就业,靠劳动收入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入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运行将出现新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形势形成明显反差;二是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明显不协调;三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的缓解明显不同步。城市贫困化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城市贫困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反作用影响不可忽视。 (二)劳动关系趋于复杂 经济多元化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发生激烈变化,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实体中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会千差万别,比较差距引发的劳资纠纷增多,劳动关系复杂和紧张程度提高。分析其原因:①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入世后我国经济加速转型,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国企、私企、外企都将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自由竞争。由于国有企业仍处于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转型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科学化管理方面与外企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还不完全熟悉和适应自由化的市场竞争规则和秩序,劳动关系复杂化和时有激化不可避免,出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缓解上的明显反差。②市场机制不灵活的影响。经济转型初期,社会市场秩序还不可能完全规范和统一,企业市场竞争力、信用度和进入市场运行的效率、自主调整能力还很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制度活力、经济实力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市场发育不完善结果出现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假冒伪劣现象十分普遍,企业或劳动者的既得利益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劳动关系常呈现尖锐化。③社会整合系统不健全的影响。劳动关系的整合有赖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单位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企业单位劳动者发生的劳资纠纷和利益冲突基本都可通过内部整合机制得以协调和解决,劳资矛盾很少发生复杂化和尖锐化。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结构多元化,使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非正规单位组织形式迅速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游离于正规经济与社会组织之外进入完全的社会边缘状态。非正规单位基本不具有除经济活动以外的社会组织职能,由此发生的劳资纠纷,劳动者找不到有效渠道和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也无法利用制度化手段来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矛盾易复杂化和激化。入世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国有经济部门的进一步改革,上述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将具有新的特点:一是趋于国际化。入世后,由于外资、外企大举进入,涉外劳动关系的发展客观要求中国遵循国际通行劳动规则、惯例及标准。二是更加市场化。劳动关系更受制于市场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引发的结构性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劳动者的就业将更受制于市场人力资源供需状况的调节。三是呈现单极化。产业结构的激烈调整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劳动力供给方的弱势地位显现,弱势群体收入差距会更加突出。四是冲突易激化。市场化导致经济多元化,多元化经济主体使劳资关系更趋复杂化,现有的企业工会及工会活动模式难以适应劳动者利益多元化的需要,劳动关系冲突难以有效协调。劳动争议案件的激增使现有的一裁两审体制难以及时有效化解劳资争议,由于处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劳资关系冲突呈现社会化发展趋势。五是对立社会化。如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而演绎为社会问题,民工为获得自身利益,常以武力胁迫或自残、自杀相威胁,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新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底,仅北京市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拖欠民工劳务费就达22亿元左右。经济转型期劳动关系复杂化和尖锐化趋势,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将协调劳动关系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