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金融创新。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正是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才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导致金融深化和发展。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发生金融危机,甚至会对整个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据IMF的统计,自 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几乎占IMF成员国的3/4,经历了金融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从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经营危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拉美金融危机,都表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了解金融创新的主要风险,对于增强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有效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极为重要。 金融创新风险分析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金融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剧了金融业竞争,打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外业务风险。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许多新兴的表外业务不断出现。虽然表外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表外业务多是或有债权或或有负债,加大了银行未来的经营风险。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变为债务人,例如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不能按期偿付,银行就要承担偿付责任。表外业务的避险、套期保值功能只是将风险从风险厌恶方转移到风险偏好方,并未消除风险。相反,由于一笔业务往往同时牵扯数家金融机构,一家金融机构的违约行为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表外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业务交叉加剧、业务功能综合化、同质化。表外业务竞争的加剧,将冲击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影响金融运行效率,甚至危害自身生存。 2.伙伴风险。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加深了金融业各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会累及一大片。这种因紧密的伙伴关系而受牵累的风险,恰似“多米诺骨牌”,具有连续反应和波及整个系统的效应。2001年底,阿根廷再度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其连锁反应一直不断,且愈演愈烈,使整个拉丁美洲陷入金融动荡的旋涡之中,由阿根廷金融危机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危及乌拉圭和巴西。根据阿根廷政府公布的报告,2002年上半年,阿根廷股票市值已经从333.84亿美元降至 126.85亿美元,阿根廷政府被迫放弃了以美元为发行准备的货币局制度。乌拉圭央行也已经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半年来其外汇储备已从31亿美元下降到6亿美元。墨西哥比索则累计贬值了 10%,股市也出现大幅下挫。 3.金融创新工具风险。金融创新工具具有杠杆性,即以较少的资金成本取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适合投资、投机、保值等需求的金融工具大量产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等方式组合成的金融衍生工具异军突起,使金融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目前世界性的投机资本,其运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衍生工具。衍生工具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在这种交易中的保证金是承诺履约的资金,通常只要求相当于不足交易额 10%的比例,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5~10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际性投机资本总额超过 1000亿美元,放大5~10倍,则为5000亿~10000亿美元。无疑,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冲击力量。这种衍生工具的投机,成功可获极高收益,失败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因而利用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可能得到巨额收益的同时亦可能马上面临巨额损失的深渊。1994年2月下旬,由于美日贸易谈判暂告破裂,日元大幅升值,乔治·索罗斯管理的索罗斯基金一夜之间就亏损5亿多美元。 金融创新活动中的强趋利性,导致或加剧泡沫经济的风险 4.泡沫风险。金融创新打破了金融机构的分工格局,致使其业务彼此交叉,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于证券、保险等业务;反过来,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办理支票存款这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金融业务日趋向着综合化、万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创新的直接后果即金融资产多元化,货币替代品增多,货币的范围扩大。由于货币替代品(或称或有货币、准货币)可控性差,再加上金融创新活动中的强趋利性,可能导致或加剧泡沫经济的风险。如银行可以利用信托业务机构使资金过多参与炒房地产、股票、期货,使经济虚假繁荣。过于盲目追求数量扩张和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约束机制欠缺,必然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断下降,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无法收回的“泡沫资产”。例如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在银行体系内生成了大量坏账。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日本银行的坏账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同时它们持有2370亿美元的企业股票。分析师警告说,如果股价进一步下跌,一些大型银行很可能会突破资本充足率8%的下限,而这在过去是银行破产的前奏。2002年10月4日,日本中央银行不得不做出决定,从1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4家地方商业银行直接收购其持有的市值已经大大缩水的上市公司股票,收购总额暂定为2万亿日元(160亿美元)。日本央行的这一做法,实际是用央行承担股市亏损的办法来挽救濒临崩溃的日本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