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安全是指农村经济环境能够适应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良好状态。主要体现在保持土地、水源、森林、大气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行为、人口数量和其他微观主体活动能够确保农村经济的增长,避免因生态失衡、自然资源衰竭、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管理机制不力、人的不良行为的破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保证农村经济在安全的区域内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经济安全问题 (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中国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遭受日趋严重的破坏,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溥。50年代的“大炼钢铁”是中国建国后第一次生态环境大破坏;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了天然林区的破坏;70年代在全国农村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山毁林大造梯田,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80年代以来,由于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甚至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我国森林面积已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137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3.9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近10年来,全国森林面积减少了23.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灾害不断,对农村的经济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由于大片森林被滥砍乱伐,植被遭受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有机质的丧失,肥沃的土壤变成了贫瘠的土地。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以上,相当于失去3450万亩土地的表土层,其肥力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经济损失100亿元。 我国又是荒漠化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生态失衡导致了荒漠化面积的不断增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 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地、耕地、林地退化。由于整体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荒漠化面积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多万亩耕地沦为沙地,有3500多万亩草地变为流沙。 2、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令人触目惊心。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使全国的江河湖海、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破坏。1995年国家水利部关于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受污染的河长已从1984年的21.8%,上升到46.5%,污染的河长增长了1倍以上。1998年废水排放量已达394.4亿吨。我国700余条河流中被污染的达到72%。著名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已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中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1997年国家环境公报表明,工业烟尘排放量占83.6%,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并以年均5.28%的速度增长。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灾害不断发生,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据测算,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 3、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淡水只占世界水资源的0.007%,人均淡水资源排世界第88位,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60%集中在西南部高原人迹罕至的地方。而2/3的耕地却分布在北部,北部地区平均每公顷土地的水资源拥有量仅是南部地区的1/8。不仅西北部严重缺水,而且人口密集的东部也因生产和消费用水量激增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我国有18个省区、30%的国土、 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全国有1800万公顷农田缺乏灌溉用水,有15.6万平方公里土壤饱受干旱之苦而退化。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种类也越来越多,危害程度和受损面积也越来越大。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7次大洪水,仅90年代,就有3次。尤其是1998年入夏以来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投入人力、财力之巨,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直接经济损失 2642亿元,共造成3.816亿亩农作物受灾,其中9210万亩农田绝收,毁掉养殖水面44万公顷,受灾人口 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二)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1、耕地数量锐减。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耕地每年净流失400多万亩。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除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灾害损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土地非农化。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城市建设热的兴起,占用耕地的势头有增无减。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全国各类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1978-1995年,全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 10183.8千公顷,相当于两个农业大省的年总耕地面积。 2、耕地质量下降。我国一方面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农民对耕地的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更使耕地质量大大下降。我国2.2亿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0.45公顷,属于“零散超小型”经营。由于农业投入风险大、收益低、负担重,农户不愿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再加上耕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农户对耕地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行为的加剧。大部分农户不种草沤肥积造有机肥,对耕地不深翻倒茬改良土壤。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每公顷耕地高达21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另70%流失进土壤成了较大的污染物质。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不仅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衰减,还使土壤遭受严重污染,土壤质量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