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是特定社会阶级的代表 叶利钦是俄罗斯“民主派”的代表,是社会新生的私有者阶级的代表,同时也是全社会怀疑和否定苏联70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人们的代表。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历史为叶利钦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可以看到叶利钦的政治思维和执政行为有七个基本点:第一,奉行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第二,照搬西方模式,按照西方式制度原则进行政治和经济制度建设;第三,激进变革,即用“革命”的方式推行社会转轨;第四,大力培育私有者阶级;第五,亲西方,以融入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为对外目标;第六,大权独揽;第七,保证权力和路线的继承性,严防“共产主义势力”重新上台。这七个基本点是叶利钦在其执政时期始终坚持的。 正是在这种政治思维的指导下,叶利钦构成了他执政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致性,这就是在俄罗斯创建新社会的制度基础。这个新的社会以私有制作为经济基础,以自由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以西方式宪政制度为其上层建筑,以反共主义作为基本意识形态,以融入西方为其国际定位。概括地说,叶利钦的执政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法统并保证其延续性。 正是出于在其任组内要完成建立这种新的社会法统的目的,叶利钦致力于社会激进变革,从而拒绝了渐进式发展道路。 俄罗斯社会转轨的混乱和代价的惨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叶利钦政权错误政策的结果,这种结果同时反映了叶利钦本人政治思维和执政行为内在的矛盾性:其一,反共主义与历史继承之间的矛盾。叶利钦的反共主义所寻求的不是社会的自然发展,而是强行转向,对历史的态度不是扬弃,而是割裂;其二,西方式宪政制度与俄罗斯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表现为俄罗斯率先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不存在与这种西方式宪政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新生的民主制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相冲突;其三,激进经济变革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激进的经济变革违背了国情,也违背了经济规律;其四,培育私有者阶层与社会公正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叶利钦政权鼓励社会少数人对国有资产的无偿占有和巧取豪夺,社会贫富迅速分化,以及大量居民沦为赤贫;其五,大权独揽与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激烈的社会阶级斗争客观上要求以叶利钦为首的执政集团通过设立总统制压制反对派的权利而总揽大权,这不能不与民主政治制度原则相矛盾;其六,亲西方政策与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叶利钦期望俄罗斯社会融入西方,而西方却利用俄罗斯的衰败对它施加了巨大压力,俄罗斯的民族利益一再受到损害。总的来讲,叶利钦的根本问题是,他以新制度法统建设为目标,而不是以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法统建设这一政治目的超越了经济,超越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目的,具有压倒一切的性质。 上述矛盾性所反映的不是叶利钦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是社会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冲突,是新的执政集团和新生的私有者阶级与传统社会结构的冲突。 叶利钦政治思维和执政行为的上述基本点,说明了叶利钦执政的基本方向,说明了他的阶级代表性,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局限性。 叶利钦代表的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激进变革发展方向,这一方向选择符合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意识。苏联式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比较,苏联模式的失败反衬了西方模式的成功。在没有其他更为成功模式可资借鉴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人在思想意识上倒向了西方,开始以西方为楷模、以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为自己的新选择。尽管在此后的发展中叶利钦的改革战略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但俄国人并没有找到新的出路,既没有形成新的社会主流意识,也没有出现足以取代叶利钦的新的社会政治力量。 叶利钦的政治“底牌” 叶利钦所以能够屹立于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巅峰长达八年而不倒,下列因素的综合效应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看,叶利钦时期正是俄罗斯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探索时期,实际上反映了民族发展探索期中所固有的彷徨。经过了70多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俄罗斯开始重新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但道路何在,没有人能够作出准确的回答。俄罗斯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夜间告别了过去,却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他们向往西方,却不知道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作为这一时期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叶利钦,必然要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和设计来建设未来,全盘仿效西方模式是他的选择。尽管叶利钦在政策选择上犯有严重的错误,但在是继续前进或是向后倒退的问题上,俄罗斯大多数居民在总统大选中仍然选择了他。对于一个处于探索期的民族来说,产生叶利钦这样一位充满错误和矛盾的领袖人物,恰好表现出身处探索期的民族的不成熟性。 第二,从民意的角度看,有利于叶利钦的社会主流意识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民主派”取得对苏共的胜利,所依赖的不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主要靠的是社会主流意识的支持。随着转轨代价日益沉重,越来越多的民众对这条发展道路产生怀疑,社会主流意识开始分化,政治斗争随之长期化。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政治逆转,原因之一在于社会主流意识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矛盾还没有激化到使多数人转变立场、引致革命的程度。 第三,从政治力量对比的层面看,除左派共产党人外,没有其他政治力量能够取代叶利钦,这为他继续执政提供了可能。激进社会变革使社会分化、进而分裂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社会集团,大批陷入贫困的居民集合在了左派共产党人周围,使俄共成为惟一能够对叶利钦发起挑战的政治力量。但是,俄共并没有提出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是与贫困阶层的思维相适应,缅怀过去,力图恢复传统制度。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则因种种思潮的影响而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他们对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虽有非议,但不足以构成对他的挑战。当着大选来临叶利钦同俄共为争夺权力而激烈拼杀时,即当着俄罗斯社会仅仅面临着是继续建立新制度还是恢复旧制度这样两种选择的时候,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以及社会多数人被迫团结在了叶利钦周围,从而保证了叶利钦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左派共产党人为叶利钦“帮了大忙”,它使社会多数人除了叶利钦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