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3)02-0115-06 有关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构成问题,因受资料的限制,学术界出版或发表的论著不多。孙艳魁在《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对难民的性别和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与婚姻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张丽的《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及程朝云的《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注:《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则简要地论及了难民的职业构成。上述成果为勾勒迁移人口的结构作了积极的努力,并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试图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其研究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对该省迁移人口的籍贯、年龄和性别及职业构成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以补充或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 籍贯构成 分析迁移人口的籍贯,对弄清其来源和迁出地,以及不同地域民众遭受战争危害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笔者研究,抗战时期浙省外迁人口约200万,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域是赣、闽、皖,上海租界及西南各省,西北及其他省份也有零星分布[1]。那么,这些人口主要来自何处?为什么这些地区外迁的人口多于其他地方?现依据一些典型材料加以分析。 抗战结束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闽分署义民接送站杭州站曾对1946年1月至4月经该站接收的返浙难民1703人进行过籍贯统计(见表一)。这些难民在战时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此该材料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表一 行总浙闽分署义民接送站杭州站接收返浙难民籍贯统计 籍贯 人数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籍贯 人数 杭州630金华50绍兴 144 遂安 4 杭县76 东阳26诸暨 46 淳安 10 余杭13 永康 2新昌 21 丽水 9 富阳30 兰溪24上虞 14 缙云 6 新登4 义乌58嵊县 35 遂昌 3 海宁 14 磬安 7余姚32 松阳 4 湖州17 鄞县58衢州24 青田 5 安吉9 慈溪8 常山5 温州 44 孝丰5 镇海13江山24 瑞安 4 武康1 象山2 开化22 黄岩 4 长兴9 奉化15龙游8 天台 33 嘉兴2 定海22严州1 仙居 3 平湖 15 萧山84桐庐4 合计 1703 资料来源:根据《行总浙闽分署义民接送站杭州站工怍报告》中的数字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二一——15050。 从表中可以推算出,各旧府属(注:抗战时期,浙省实行的是省县二级制,并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度,但行政督察区进行过多次调整,许多县在各区之间反复变动,况且督察区只是省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区。显然,以督察区为单位进行区域划分是不适宜的。新中国成立后,浙省政区变动频繁,大撤大并,复置新置的情况多次出现,县域也有很大的变动。虽然相继设立了专区和市,但因撤并复杂,以此来作区域的划分同样不便于问题的分析。为此,本文选择了清代的旧府属辖区作为划分的基础,将战时市县归并于各府属辖区之中。这样的划分不但顾及历史区划的承继性,而且符合行政区划、自然形貌及战时人口迁移与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况且战时的许多资料就是以旧府属为单位进行统计的。)外迁难民的人数及其比例分别为:杭属767人,占总数的45.01%;嘉属17人,占1%;湖属41人,占2.41%;绍属376人,占22.8%;宁属118人,占6.93%;金属167人,占9.81%;严属19人,占1.11%;衢属83人,占4.87%;台属40人,占2.35%;温属48人,占2.82%;处属27人,占1.59%。其中人数较多的市县依次为杭州630人,绍兴144人,萧山84人,杭县76人,鄞县58人,义乌58人,金华50人,诸暨46人,永嘉44人。 此外,国民政府为遣返陪都重庆的难民,于1946年1月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涉及到浙省部分迁渝难民的籍贯。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如下(见表二): 表二 浙江省迁渝难民籍贯统计表 籍贯 迁移人数 籍贯迁移人数 籍贯 迁移人数 籍贯 迁移人数 杭县303 诸暨 84 义乌 24 丽水 2 余杭5 嵊县 55 兰溪 32 青田 5 富阳8 余姚 74 永康 5 遂昌 3 海宁 12 上虞 32 浦江 13 宜平 2 吴兴 52 新昌 11 武义 4 永嘉58 长兴 3宁波683 衢县 3 乐清13 德清 2慈溪 28 龙游13 瑞安21 嘉兴 13镇海196 常山 3 平阳 8 嘉善 6奉化136 江山 8 天台13 平湖 18 象山 17 桐庐 5 黄岩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