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2)05-0525-07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由封建经济形态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明确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起点、形成过程、主要特征及历史走向等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是关于中国国情认识的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毛泽东而言,在《论持久战》及其代表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认定并论述了旧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在这之前曾使用“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1](第94-95页)的提法,强调“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1](第172页)。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件和决议中也曾多次使用过这样的概念和表述。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其他重要领导人以及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又多使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提法。特别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也同时使用了“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提法与表述。关于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语顺序问题,也不是一个一般概念的逻辑问题,而是关系到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本质、社会性质的主体内容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理论形态的基本概括,并且直接涉及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目标与路线的制定、政策与策略的执行,甚至还影响着与此相联系的其它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然,这种不同的认识和判断都是以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应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的。 一 今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并被普遍接受,成为人们解释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及基本依据。但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理论,仍需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和历史回顾。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国内还没有人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做出科学的分析。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特征时,相应研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这样一些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的状况和变化。对于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完全受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和地区,列宁沿用了当时西方的传统说法,称之为“殖民地”。同时,列宁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半殖民地”这个概念来表述和界定那些本国政权还没有被颠覆而又遭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他在1916年初写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地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这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一部分刚刚开始,一部分远未结束”[2](第724页)。在同年撰写的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更明确地说:“我们把波斯、中国和土耳其列为半殖民地,其中第一个国家差不多已经完全变成了殖民地,第二个和第三个正在变成殖民地”[2](第802页)。在该著作中列宁还特别指出:半殖民地国家就是“半独立国”[2](第805页),“它们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2](第837页)数年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2](第426页)被列宁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一文中再次提到。以上论述说明列宁对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的社会性质已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认识。1912年7月,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当时的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2](第800页)。据此,“半封建”的概念也是列宁最早提出来的。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对此未再有更多的论述,也没有把“半封建”与“半殖民地”联系在一起论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必然要认清中国的国情,探讨中国的社会性质。1921年7月“中共一大”遵照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把中国革命的任务定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3](第6页)。这样的理论前提和国情判断,自然就把中国社会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会议确认了当时的中国是“殖民地”,因而提出部署中国革命任务必须以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的原则为宗旨。这一决定和认识给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很大的启示。此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放弃了“一大”时对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的错误认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在逐渐地用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现状过程开始形成。1922年5月1日,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一文中说:“在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之下,无论哪派军阀得势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总不外是‘恐怖的资本主义’”[4](第84页)。这是“半封建”概念在中国的最早提出。不过,蔡和森这里说的“半封建”,所指的仅是不民主政治现状的层面,还没有涉及经济领域。在中国最早提出“半殖民地”概念的是陈独秀,他于1922年6月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一文中指出:“东交民巷公使团简直是中国之太上皇政府,中央政府之大部分财政权限不操诸财政总长之手而操诸客卿总税务局之手,领事裁判权及驻屯军横行于首都及各大通商口岸,外币流通于全国,海关、邮政及大部分铁路管理权操诸外人之手,这些政治状况者是半殖民地的状况,不能算是独立的国家”[5](第85页)。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的《第一个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6](第37页),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国情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属性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这一认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正确的新认识和新观念。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把“半殖民地”的提法写进党的文件,并突出地阐明了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中的封建性。中共二大在《第一个对于时局的主张》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半独立的封建国家”,“中国名为共和,实际上仍在封建式的军阀势力统治之下,对外则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的国家”[6](第36页)。这里,中国社会的封建属性受到了格外的重视,由此突出了中国革命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