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邢台市团结路北侧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在出土遗物中,南小汪A区H75出土的一片卜骨尤其引人注目。该卜骨为牛肩胛骨,已残,骨臼和骨扇缺失。现存长8.7、宽3.1厘米。卜骨经过刮削、修磨,背面有规整的圆钻,钻窝底部三分之一处有与骨边同向的小凹槽,有灼(图一,1)。卜骨正面有两级卜辞,一组残,仅剩一个“其”字;另一组为四行十字,原《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以下简称《发掘》)隶定为“
曰:已四白
陟其事”(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图一,2)。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因为,迄今为止,发现西周甲骨卜辞的地方很少,但均十分重要,如陕西周原、张家坡,山西坊堆村,北京琉璃河等。这些出土的甲骨卜辞对研究西周历史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邢台西周卜辞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进行考证。最近,笔者反复研究这片卜辞,将其内涵概括为:西周早期卜骨,四騜进献王使,召公占卜决断,邢国受封选址。下面对其分别进行考证。
图一 河北邢台市南小汪遗址A区H75出土卜骨及卜辞摹本 1.卜骨 2.卜辞摹本 一、西周早期卜骨 关于该片卜骨的时代,《发掘》指出:“字体小而纤细,与周原等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辞风格完全相同。同时,H75出土不少典型的西周陶片,因此,这片卜骨的时代属西周时代无疑”(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刘顺超同志经研究后进一步指出:“结合地层情况,该卜骨的时代应为西周中期之物”(注:刘顺超:《邢台西周甲骨及其相关问题》,见《西周史论文集》上册第278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西周的时间跨度从武王灭商至平王东迁,为274年(注:曹定云:《从〈史记·鲁世家〉看西周积年与武王克商年代》,《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这片卜骨究竟属于何时?是否就是西周中期?这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关于H75,《发掘》已经指明其年代属于西周时期。后来,刘顺超同志虽指明该物属于西周中期,但对H75的堆积情况并未作具体说明。笔者选假定H75的年代为西周中期,但西周中期也只是H75堆积物年代的下限,其中出土物的时代为西周中期或之前。H75中卜骨的具体年代,是否为西周中期?现在还不能确定。既然地层提供的情况不能确定其年代,我们只有对卜骨的钻凿形态进行研究。 关于卜骨的钻凿形态,因是残片,全貌难以确知。从保存的部分看,“卜骨有明显的修治痕迹,卜骨背面削为平面,亦有刮削的痕迹,施圆钻十个,其中有三个完整,钻径1.1厘米,深0.6厘米,孔壁垂直并有钻痕,钻底呈平面,在三分之一处有刻槽,刻槽旁有灼点,灼点色呈浅黄,有的灼点已透过骨面,卜骨正面有兆枝呈丫形”(注:刘顺超:《邢台西周甲骨及其相关问题》,见《西周史论文集》上册第27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殷代卜骨与西周卜骨的钻凿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该卜骨上均为圆钻,故在本文中只讨论圆钻,其他钻凿形态均不涉及。 殷墟卜骨的圆钻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圆钻包摄长凿,如《屯南》4314,其上有三个圆钻,圆钻中部均有规整的长凿,圆钻直径为1.1厘米(图二,1);另一种是单纯的小圆钻,如《库方》1135,其上有圆钻五个,直径为0.8厘米(图二,2)。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卜骨中,圆钻往往和长凿相间杂,很少有完全施圆钻的。另外,圆钻的大小也有规律:只有圆钻的,直径一般为0.7~0.9厘米;圆钻包摄长凿的,早期(武丁时期)圆钻直径为1.5厘米,晚期(文丁时期)圆钻直径多为1.1厘米。 目前发现的西周卜骨钻凿形态大致相同。如1980年10月在扶风齐家村采集的一片西周有字卜骨(80FQN采集:112),未去臼角,背面有圆钻九个。圆钻边侧有一道刻槽,灼则在圆钻的内侧,圆钻直径约为1.3厘米(图二,4)。又如齐家村NH1③:1的卜骨,亦未去臼角。卜骨长21、宽9厘米。其背面肩胛冈上部有两行圆钻,骨扇部分亦有圆钻,其十四个,刻槽亦在圆钻的外侧,灼则在圆钻的内侧,以使正面兆枝指向中央。圆钻直径约为1.3厘米(图二,3)。《简报》指出,圆窝的直径为1.3~1.5厘米(注: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甲骨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 殷墟卜骨圆钻与周原卜骨圆钻有四点重要区别。一是殷墟卜骨圆钻不单独施于卜骨上,而是同其他钻凿形态相交错;周原卜骨则均是圆钻。二是殷墟卜骨上圆钻包摄长凿,其长凿施于圆钻中央;周原卜骨圆钻中的长凿为一个长条形沟槽,且施于圆钻的边侧。三是殷墟卜骨圆钻上的灼同向,均施于卜骨有臼角的一边;周原卜骨圆钻上的灼则相向,左右两边对称,均施于圆钻的内侧,使兆枝指向卜骨中央。四是殷墟卜骨的圆钻,其直径都为0.7~0.9厘米,圆钻包摄长凿者,其直径早期为1.5厘米,晚期多为1.1厘米。周原卜骨上圆钻直径均为1.3~1.5厘米之间,洛阳北窑、山西洪赵遗址出土的西周卜骨亦是如此(注:a.赵振华:《洛阳两周卜用甲骨的初步考察》,《考古》198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