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4-0102-07 10年前,我曾如此感叹:可以说,没有哪种物质文化,比得上陶瓷如此真实、忠诚、完整、丝毫不差地摄录下历史文明的投影。石会崩,木会朽,人会亡,而瓷,即使粉身碎骨,其质却永恒不变。瓷是不朽的文化外衣,历经岁月的风雨,却依然故我地折射出分娩它的时代特有的光辉。 也可以说,没有哪种精神文化,比得上文艺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中作家把自己情、欲、理、意识和潜意识,整个的灵魂和人格表现得如此充分透彻、淋漓尽致。 岁月流逝,我心依旧。景德镇于我,我于景德镇,笔墨人生交融,难解难悟。 一千年窑火景德镇 人类艺术的曙光,源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制造。陶,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新物质。远古先民们最崇拜太阳和火。太阳是生命的本源,火是太阳和雷电所赐予的。火炽烤土产生的种种物理化学现象,便提示和诱使人类创造了陶。陶是陶器时代的标志。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学会制陶标志蒙昧时代的结束,野蛮时代的开始[1]。 陶的出现是史前文化中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任何一古代农业部落、人群都可能独立烧制自己需要的陶器。神奇而耐人寻味的是由陶到瓷,却是中华民族的专利。直到18世纪初,瓷在西方人眼中,仍是神秘的谜、神奇的梦、神圣的诱惑和神话般的艺术。 谁不知道,CHINA——中国,china——瓷,中国,是瓷的祖国。 瓷,当与中国四大发明比肩而立。瓷,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朽的外衣,是中华文明的太阳永不沉沦的标志。这,也决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呼喊。 探索陶瓷文化,绝对离不开景德镇。景德镇以千年不熄的窑火而辉煌。 1982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国家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为景德镇是“古代瓷都,保存很多古代窑址,明代民居以及宋塔等古建筑,现在是以生产瓷器为主的工业城市”。同年3月12日,国务院又批准景德镇的湖田古窑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镇的窑火不熄其实何止千年?古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春秋。至于陶瓷史,“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时改称昌南镇,曾有瓷匠将所制瓷器运到京都长安,被誉为假玉器,瓷匠也就讹传名陶玉,但毕竟未成大气候;天宝元年改为浮梁县,茶倒是小有名气了,白居易诗《琵琶行》中叹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宋代,汝窑、官窑、龙泉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早已名噪一时,相比之下,古镇只是个小女子,并非一枝独秀。 直到公元1004年,“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置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天下于是知景德之器矣”[2]。古镇崭露头角,是得益于宋真宗的厚爱,命在器底写上他的年号“景德年制”,景德镇由此得名,沿袭至今。为何宋真宗情有独钟?陈列于景德镇陶瓷馆的一只传世的北宋影青白瓷斗笠碗或许能作解答。白里泛青,江南的春意都融汇在里面了,名副其实的“白如玉、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罄”,宋真宗也许会喜欢。这种斗笠碗是“吃”茶的,南方的古音“吃”茶——喝光水后还得嚼进茶叶,古人小拇指留长指甲就是为了方便把茶叶钩到嘴里去。这碗形,太顺溜了。宋真宗是皇帝也是人,他可能是在吃茶的那一瞬间感到了此碗正合寡人之意,一时龙颜大悦,也就是在这一刹那间命名了今天的景德镇。当然,据陶瓷史记载,那时的人爱用黑釉碗“斗茶”,但是,或许正是影青白瓷独具一格呢? 与宋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相适应,景德镇已由瓷业初具规模发展为“业陶都会”了,瓷业也在由乡村工业向都市工业转变,这一过程到明代才完成,历时数百年之久[2]。 著名中国古陶瓷学者刘新园先生考证:景德镇官窑设于元代,《元史·百官志·将作院》有至元十五年设浮梁磁局的记载。1898年,珠山北侧出土了大量元代卵白釉、青花和金彩残器,器件上都绘有双角五爪龙纹,印证元代文献。英国古陶瓷学者约翰·艾惕思曾写信问他:为什么元王朝要把惟一的瓷局设置在景德镇?龙泉窑不是当时生产规模最大、技艺水平最高的窑场吗?元青花流行的六瓣花是什么花?其视角独特且细致入微,也许正应了“旁观者清”这句话。刘新园说:提出这些问题比解决这些问题更有价值,其难度更大。 元代统治者又在宋皇帝定点的地方烧炼御瓷,何故?元太祖的选择与其马背上得天下似有关系。将士血染疆场,白骨累累,而战争期间是没有办法厚葬的。等到他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后,为笼络人心,便对死去的将士重新进行厚葬,于是需要大量的祭器,祭器要白瓷,况且北国人尤其是游牧民族,白云白雪白羊群,酷爱且崇尚白色。龙泉的瓷是青釉,而景德镇的高岭土和瑶里釉果可以达到甜白的效果,景德镇依凭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水土宜陶”,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集各家之长,成一家之法”,后来居上。加上当时龙泉窑粗制滥造,自家毁了自家。当然,也许元太祖就是看上了景德镇。景德镇其时水路也很发达,早有海上“陶瓷之路”。在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我以为不是偶然的,元代统治者虽然崇尚白色,但景德镇毕竟是在江南,满眼青绿,这里还是喜欢青色,所以,在白底子上出现了青花,青花釉里红自然也应运而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妙不可言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