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选》 1985年是新时期中国诗歌的分水岭,此前是“朦胧诗人”的天下,此后“第三代”诗 人浮出水面,并逐步取代了“朦胧诗人”的“弄潮儿”地位。而1985年11月出版的《朦 胧诗选》(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无疑可以看作是“分水岭 ”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同北岛的一首诗歌标题:“结束与开始”,它既是“朦胧诗”的 阶段性总结,也预示着更年轻的一代即将粉墨登场。我在1991年左右才接触到这个选本 ,12年后的今天重新捧读,仍然是满怀激动,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那一首首曾经让我 们激动得彻夜难眠的诗篇,过去年代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在序言里,谢冕先生早就预 见了困扰诗坛至今的“懂与不懂”的问题:“一首难以理解的诗,并不等同于不好的或 失败的诗,除非它是不可感的。一些人在这些诗面前的焦躁,多半是由于他们的不能适 应。他们习惯于一览无余的明白畅晓的抒写。他们的欣赏心理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并不 了解,好的艺术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它们总是期待着欣赏者对于作品的加入。它 们把自身未完成的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存在付与欣赏者。此即属于可谓‘未完成 美学’的范畴。此类诗的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最大可能地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欲望 ,吸引他们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的有一定规范性的自由活动。可惜不少诗歌的批评者 和欣赏者,对此缺乏谅解。”这段话直到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重读《朦胧诗选》,已经不是为了纯粹的诗艺,而是希望从中再次沐浴精神的光辉。 因此,我有必要向这四个编选者致敬,要知道1985年,她们还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联想到今天的大量大学生诗人对“黄段子”的追逐,满腔热血变成只能促成性冲动的荷尔蒙,实在令人不得不“悲从中来”。 《探索诗集》、《中国当代实验诗选》 《探索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和《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唐晓渡、王家新编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在中国新时期诗歌大潮汹涌澎湃之时推波助澜,这两个选本 与此前出版的《朦胧诗选》和此后出版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共同分 享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年诗人的尊敬。《探索诗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探 索书系”第一辑中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探索小说集》、《探索电影集》、《探索 戏剧集》等,那是一个具有良好的“探索风气”的年代,除了诗人们创意迭出,苏童、 余华等新锐作家也开始崭露头角,但所得到的“光环”远不如诗人,不料仅仅是数年之 后,情况便倒转了过来,轮到小说家八面风光而诗人孤寂落寞了。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样的,属于诗人本身的诸多因素之一,是诗坛“杂牌军”的出现。1 993年我在四川时,曾听人谈起过这么一件事:一个钱多得不知如何花的“大款”突然 产生了“当个诗人玩玩”的想法,于是卯足劲写了几十首错字连篇、读起来不知所云的 “诗歌”,然后花钱买香港书号出版了两本个人专集,想以此为“资本”申请加入省作 协(当时四川省作协的入会条件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0万字以上或出版个人专集 两部)。省作协几位主要负责人读了他的“作品”后,哑然失笑,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 。一个作协副主席说:这样的劣作,就是出版了20部也不能批准!而这只是个案,据我 所了解,进入90年代,更多省份的作家协会是巴不得你入会的,只要你找得到关系好的 介绍人,只要你能按时交会费。当然,要是你能赞助一笔,别说入会,就是当个理事也 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吃喝拉撒都是诗,阿猫阿狗都可以当诗人,诗神如果有灵,她自己也会羞愧得主动把 头上的光环剥下来,诗人的形象如何不黯淡?80年代中期那种一书(诗集)出版万人争读 的现象只能成为谈资,进入历史档案馆了。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 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中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1986年10月无疑可以称为一个传奇 ,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举办的“两报大展”从那个月开始为大小诗人津津乐 道直到今天。人们有理由为这一事件激动,那些日子,可以称为中国诗坛的“梁山时期 ”,诗人们呼朋唤友,聚啸山林。“四川五君”、“海上诗群”、“非非主义”、“整 体主义”、“大学生诗派”、“莽汉”、“他们”、“日常主义”、“生活流”、“三 脚猫”、“撒娇派”、“西川体”、“极端主义”等百余个民间团体亮出了各自的旗帜 和口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朦胧诗”的式微,“第三代”诗歌大潮的开始,众多地下诗歌写 作者结束了潜流状态,涌上地表并得到一定范围内的认可。西川、于坚、韩东、梁晓明 、王寅、柯平、伊甸等几乎所有在后来获得名声的优秀诗人都在“大展”上一举成名( 自然,另一些滥竽充数的“次品”也一开始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报纸的篇幅终归 有限,两报虽各自腾出两到三期的篇幅,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诗人们的要求。也许正是为 了巩固胜果,进一步展示“第三代”的创作实绩,两年后的1988年10月,由徐敬亚、孟 浪、曹长青、吕贵品合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应 运而生。本书作者和内容以“两报大展”为基础,并增添了少量因为当年信息不通而与 “大展”失之交臂的诗人,对于少数实力诗人,则在篇幅上予以倾斜。诗选出版后,引 起巨大反响,由于封皮为红色,人们习惯用“诗坛红皮书”来称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