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迁徙最为频繁的一个时代。世纪末,随着经济 、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流动于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的移民、流亡者、 避难者和因各种原因漂泊在世界各地的人口激增,在后殖民语境下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 的迁徙大潮。而反映这些人跨越国家、文化、身份、语言等界限的一个新的文学分支— —离散文学也日益成为全球文学研究,包括各国的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等领 域的热点问题。在离散文学中,“家”与人的文化身份又成了焦点。在跨界与漂泊的经 历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身份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家”的定义被无情地解构、涂抹,继 而又在新的时空和新的经历中得到重构,获得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全新意义。本文试图 通过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Bone,1993)和伍美琴(Mei Ng)的《裸体吃中餐》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1998)探讨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跨界的华裔美国人而言“ 家”这个概念的复杂多变的含义,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家与文化身份消失了之后,他们如 何建构自己“想象中的家园”。本文将借用德国文化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对城市与历 史的“物读”方法,讨论两代华裔美国人对家与个人文化身份的理解与建构。 本雅明关于“物读”历史的方法主要来自于他1927年所提出的《巴黎拱廊街》宏伟写 作计划。虽然他一生潦倒,但他一直醉心于城市生活,而城市空间最让他着迷的不是现 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小街小巷的咖啡店、旧商店和商店橱窗里的陈列物,以及巴黎街 上即将坍塌的拱型长廊。受他潜心研究的文学对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对“意识中最细 微的物质的探究”的影响,他要追求的是在对“物”深入细微的解读和对某个浓缩意象 的反复阅读中复活一段被尘封的另类历史,以对抗官方历史建构的“宏大叙事”的整体 性与本质性、对抗大众文化和“梦想状态”(注:Angela McRobbie,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p.24.)。本雅明认为历史不是线性的,也 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是一个由个人经验建构出的质地,是日常生 活所有的细节叠加在一起所组成的总体印象。他强调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解读文学, 包括从城市建筑、消费产品、影视媒体、到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这不仅是怀旧的表现 ,也是凸现对统治阶层、主流文化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不满的独特方式。本雅明对物 的偏好与迷恋雄辩地证明,物质除了占有、财富和私人财产这些意义之外,还能表现一 些美好的愿望与理想(注:参见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张 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4-69页。)。本雅明对城市空间与历史的这种阐 释为我们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下面让我们再回到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在老一代和新一代华裔美国人的意识里 ,“家”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出生地不同,而更多的是因为他 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老一代华人来讲,“家”的概念是 紧紧和“国”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观念里,家和国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两者很大程度 上是一体的。被儒家奉为金科玉律的“忠孝”道德规范中,尽“忠”的对象是“国”, 尽“孝”的对象就是家,二者相依相辅,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巨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清晰、明确。它是令游子魂牵梦绕少 小离开老大一定要回的地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离家去国实在是华人移民万般无 奈中不得已的选择。而落叶归根也就成了海外华人毕生的愿望。 华人的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侵 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闽粤沿海地区的农民无以为生,被当作“ 猪崽”、“苦力”卖到海外。在被运到美国旧金山的华工中,很多人有过被囚禁在天使 岛的移民关押所,遭到搜身、盘查、监禁甚至遣返回国的记忆,而这段血泪斑斑的历史 却被美国主流的官方历史有意掩盖、抹杀了。直到1980年几位华裔美国学者编辑出版的 《埃伦诗集》(注:Him Mark Lai et al eds.,Island:Poetry and History of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1980,Seattle: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1991.)才第一次公开向外披露了这段历史,以及当年被囚禁在天使 岛的移民在木棚屋墙上刻下的那些思乡的诗篇。这些诗有力地表现了在被迫从自己的祖 国、家乡、亲人的土壤中连根拔起之后,没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流浪在异国他乡的华工 深切的思乡之情。 早期的华人移民出国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在“金山”做工,挣钱,然后回国与家 人团聚。美国的华工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开山筑路、淘金挖矿,为美国的经济做出了 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不能有家:美国政府自1882年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排华法案”, 其中一条就是禁止华工的妻子、子女等家人入境,这样就造成了世界移民史上绝无仅有 的唐人街“华埠单身汉”现象,导致了华裔美国人在美的人口在那段时间之内增长极其 缓慢。不仅如此,帮助美国完成了早期建设的第一代华工几乎被排斥在所有男性所从事 的行业之外。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在传统上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制衣厂、洗衣店和餐馆 之中立足,这一状况至今在各大城市的新老唐人街还非常普遍。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 这样的背景之下《骨》和《裸体吃中餐》两部作品以本雅明“物读”历史的方法再现出 跨越东西方之间种族、文化、语言、代际以及性别的两代华裔美国人对自己的历史、现 在与将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