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中第9、10两卷是日记。第9卷收1924年7 月28日至11月30日、1931年8月22日至12月31日,以及1932年至1938年全年的日记。第1 0卷收1939年全年、1940年1月1日至2月22日,1941年2月1日至6月13日、11月9日至12月 31日,1942年至1946年全年,以及1947年1月1日至7月26日、8月15日至12月31日和1948 年1月1日至8月2日的日记。也就是说从1931年8月到1948年8月的17年间,有将近15年的 日记是完整的,这对于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说来,无疑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一 朱自清的日记,大部分使用英、日两种文字写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中文写的,还 有一小部分,用的是当时的国语拼音符号,至于具体到哪年哪月哪天用英文写、用日文 写、用国语拼音写,请看《朱自清全集》第9卷的《编后记》,这里不再赘述。朱自清 用英文和日文写日记,是为了练习这两种语言,用国语拼音符号写是为了更加熟练地掌 握当时的“国音”。朱自清是扬州人,后来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好,和这种一个字一个 字地“咬”是分不开的。用英、日两种文字和国语拼音符号书写日记,也从一个侧面说 明朱自清的日记纯属是写给自己看的。朱自清站在个人资秉、经验、修养所形成的立场 和观念上,以自己为中心,自言自语,按照自己的性情、思绪和乐趣,或探求学问,或 走亲访友,或剖析自己,或叙谈琐事,或描写风俗,不拘一格,不避芜琐,毫无拘束, 毋需隐瞒避违,无需讲究修饰,只是赤裸裸地直说事实或感想,对自己“披肝沥胆”, 尽情吐露,以求情感的发泄和一时的心安与宁静。正因为朱自清的日记写得相当真实, 他的日记是不准备发表的。为了尊重他的上述遗言,夫人陈竹隐在朱自清逝世后的三十 多年里,都只是把这些日记保存着。直到1978年之后,为了丰富五四新文学及其作家们 的研究,陈竹隐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接受各方面的建议,同意发表朱自清的日记。只 是为了尊重朱自清生前的意愿,发表时作了“若干删节”。对于“若干删节”,朱自清 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全集》第9卷《编后记》中作了说明: 不过,所删的其实并不多。除1924年的那一本,需删之处只是删除了几句话或一段话 ,从未有一整天的记载全部删除的。至于日记中确有中断几天、若干天的情况,那是作 者因病因事或其他原因没有记,而不是删除的结果。1924年12月以后四个月的日记,除 上面提到的原因外,还因为用拼音符号写的大量人名与另外一些名称,译者与编者都感 到现在很难译得准。与其错误很多,不如暂时删去。 朱乔森的这个说明是可信的。阅读《朱自清全集》第9、10两卷,我们依然能在日记中 看到有一些纯属个人隐私和个人生活琐事的记述。1930年秋,由溥西园与叶公超介绍, 朱自清结识了陈竹隐,开始与她交往。1931年6、7月间,与陈竹隐在北平订婚。是年8 月下旬,朱自清赴英国访学,为期一年。因为相隔太遥远了,甜美的爱情也变得苦涩起 来。请看朱自清的几则日记: 1931年10月29日:“作书与隐,谓至下月十六若仍无书,余即不作书以待之。” 1931年10月30日“晚得隐信,凡二页,分别记(5)(6)字,以两书论。书中着语极淡。 又将地名错得不可究诘。信作于四日、八日,儿实发于十三日,余甚疑之。此君殆别有 新知乎?余因觉可以看开,但一面亦甚粘滞,心怀之苦,与谁言之!且俟局面之开展可耳 。” 1931年10月31日:上午念及隐信,心殊不安,终日心中皆似不能放下。自问已过中年 ,绮思虽尚未能免,应无颠倒不能立定足跟之事,而神经过敏如此,无学问复无涵养。 所以自存者果何在耶? 1931年11月6日:昨天收到隐的来信,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我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1932年3月1日:夜不能寐,为隐的信终日心乱如麻。隐信后两段似有所暗示,但行文 太含蓄,使人难以捉摸。信中的称谓也不同于往常;没有“亲爱的”三字。 1932年3月2日:隐的信使我苦恼不已。 这几则日记记的都是“个人隐私”。至于个人生活琐事的记述得就更多了,如果说“ 跳探戈”,“学狐步舞和华尔兹舞”、欣赏女性美、买彩票,能够看出朱自清丰富的性 情;“玩牌九输洋三元”、“为车费与人力车夫争论”、“我是傻瓜”、“我浮躁愚蠢 ”、“我是个挥霍者”之类的自贬自责,还能看到朱自清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自我完善 的一面;“放纵食欲”和“醉态不堪”,就不那么漂亮了,可这类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 朱自清的日记中: 1938年5月9日:梅先生举行晚餐会招待县城要人。饮酒过多致醉。 1938年5月10日:王告以我昨晚醉后大讲英语,还有如呕吐等失态情形,以后饮酒不可 过量,戒之。 1938年6月12日:参加魏团长及段团副之晚宴,菜不佳,再次醉倒。 1938年7月10日:参加芝生的面条聚餐会,食面过多,致胃痛服药。 1938年7月15日:参加陈序经的晚餐会,再次醉酒且呕吐。 可见朱自清是把他的方方面面,把他的整个人格都写在日记里的。在我国现代作家中 ,朱自清的人格最完美。“完美的人格”最早是由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提出来的,很快 就得到学术界的认同。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过郭良夫编的《完美的人格——朱自清 的治学和为人》,198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过张守常编的《最完美的人格——朱自清先生 哀念集》。如果说鲁迅的伟大首先在于他的人格,朱自清令我们敬仰的首先也在于他人 格的“完美”和“完整”。不过一个人再怎么伟大和完美,总还会有他的“个人隐私” 和“生活琐事”的。日记没有沉淀和过滤,个人感受没有经过净化和升华,一切都是原 生态的,这正是日记的真实和亲切所在。惟其如此,这日记才是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品行 最重要的资料。朱自清怀疑陈竹隐“别有新知”、朱自清“饮食”没有节制,这些“私 语”和“小事”都能公之于众,这说明朱自清日记“所删其实并不多”,大体上保存了 原有的风貌,值得好好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