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3)02-0058-07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有不少学者探讨鲁迅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 其中以蔡元培先生在1938年版《鲁迅全集序》中的概述最具代表性: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 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 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 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了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 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 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 鉴赏家所未曾著手。[1] 蔡先生以为,鲁迅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一方面依据清儒家法,一方面又不为清儒所囿 ,学术研究视野开阔,鲁迅在各个学术领域皆有开拓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郑振铎先生论及鲁迅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贡献时写道: 这是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周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校古代小说的,却以鲁迅先生为 开山祖,而其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追得上他。[2] 这种观点承继了蔡先生“清儒家法”的说法,奠定了鲁迅先生治学方法研究的基础。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林辰、郭预衡等先生从辑佚、校勘、考证等角度论述鲁迅先生的治 学方法与规律,评述更加精当、详细。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小说 史略》在学术研究史上的地位,肯定这一著述不仅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 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并把历史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方法引入古 代小说研究,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郭豫适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重大贡献 》一文中谈到: 我们知道,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从政治认识上来看,他还未成为一个马克 思主义者,但他对小说史发展过程,对许多小说的观察、分析和评论,坚持实事求是的 科学精神,时常显示出唯物论的思想光芒。鲁迅又是勇于探索、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学 者,所以他在这部著作中,时常反映出一种新的、进步的思想观点。[3] 这篇文章探讨了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历史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中国小说 史略》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大贡献。1997年郭豫适先生为《中国小说史略》再版 所作《导读》[4]中,又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三部书 的特征展开论述,再一次肯定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体系走向系统化、理论 化的肇始之功。 打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写出了第一部系统性的中国小说史专著的就是 鲁迅自己。《中国小说史略》的问世,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极其重大的贡献,同时也 反映了鲁迅在学术领域中极其宝贵的开拓精神。 在鲁迅先生治学精神的鼓舞之下,在前辈学者关于鲁迅先生治学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 ,本文拟将鲁迅的小说史研究方法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清儒家法与历史唯物史观的结合 是如何促使鲁迅先生学术思想趋于成熟的。本文认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构建了 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成熟的标志。 一 鲁迅先生在论及《中国小说史略》与日本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的区别时写道: 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 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 序和意见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证据是和他的所说还时常相 反。[5] 这里所说的“独立的准备”,即是鲁迅先生历史考证法的体现。鲁迅在著述《中国小 说史略》以前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在古代小说文本的钩沉索隐、考证辑佚方面, 为小说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具体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辑佚。在中国古代,小说向来被视做小道,《汉书·艺文志》称“诸子十家, 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九家之言中可以通窥“万方之略”,而对于九家之外的“小说 家”则被视做小道,似乎与治国理家关系不大。这种小说观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 间虽略有变化,但小说的文体地位并没有本质变化。在传统小说观念驱使下,小说作品 在流传过程中散佚较为严重,尤其是历史年代较远的汉魏小说,想看到它的历史本来面 目比较困难。鲁迅先生出于一种文学兴趣及学术研究的历史责任感,早在1910年前后就 开始整理古代小说。“惜此旧籍,弥益零落,又虑后此闲暇者尟,爰更比辑 ,并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干种,名曰《古小说钩沉》。”[6]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校 辑唐代以前小说的专集,是鲁迅先生小说辑佚的主要成就。此书辑录唐以前小说36种佚 文,20余万言,共135则。所辑内容自秦汉迄东晋江左人物言行与杂事传说,多为笔记 、史书所不载。从编排体例上看,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史志著录 的小说书目为依据,大致按作者的顺序排列。各书的条文编次,有的按人物事件所发生 的时间先后为序,有的无时代可考,依据内容性质分类排列。一些无法断定的短文孤句 皆置于书末,以待后来学者考证辨析。这些作品是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北 堂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16种古书中钩稽而得,并参照其他书籍进行 校勘的,体例较完备。与清人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相比,鲁迅先生小说辑佚的 范围、数量已超越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