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17(2003)02-0048-07 一般认为,茅盾的文艺思想是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的代表,尤其是其创作的思想价值又 主要表现在社会革命(而不是思想革命)的层面上,而现代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的正是国民 性的批判与改造,即从思想文化层面重塑现代人格。因此茅盾的文学观在某种程度上被 视为是“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走向衰退的标志。即使是充分肯定茅盾文艺观是对“五四 ”启蒙传统的发扬与超越,也主要是从其“社会分析”的意义上来立论,立足点与“衰 退论”其实是一样的。还有不少论者刻意论析茅盾文艺思想与创作精神的内在矛盾,如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社会功利性与艺术审美性的矛盾、追求个性解放与挽救民族的矛盾 等等,但这些论述往往始于矛盾而止于矛盾,带有二元对立思维的机械化印痕,尚不能 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整合出一种系统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应该说,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茅 盾与作为文学评论家的茅盾及作为创作家的茅盾,三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系列悖论,但 这并不应妨碍我们从某一角度入手探寻其文艺思想的特征及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笔者认 为,茅盾前期的文艺观具有极强烈的启蒙思想的色彩,他与“五四”文化诸先驱同时代 而稍后崛起于文坛,与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相比,他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更为浓 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 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其特色从宏观的角度看,表现为以下两 个方面:一是强调启蒙的实践性。陈、鲁、周等的启蒙思想标志了现代启蒙主义在观念 、理论乃至形而上层次上的深度,茅盾着力追求的则是启蒙思想、现代信念应如何转化 为被启蒙者的自觉行动。二是着力建构启蒙主义与文学审美的统一性。“五四”文化先 驱者揭橥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出并探讨语言革命、道德革命、妇女解放、儿童教育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但大都未能及时将启蒙主义与文学创作、审美思想密切结合起来,而 茅盾则很少脱离文学而空谈或专门探讨启蒙问题。跃上文坛伊始,他就致力于二者的统 一。他的启蒙观始终与文艺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其文学观可以称为“实践型 的启蒙文学观”。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茅盾的启蒙文学观不仅对理解茅盾前期文艺思想 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重新梳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 茅盾初登文坛之际,正是“五四”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之时,这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了他思想的出发点与逻辑起点,与这场运动的深层文化意向是一致的。文学革命开始 倡导的这一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将学生喻为国之“种子”,“现社会良,而种子恶,国 势必衰。”“反之,现社会虽不良,而种子善,国势必振。”比如“德人自言曰:德国 之强,小学教师之功也。”“欲长保此国力而益进于文明,则非社会种子之悉能尽职悉 能胜任不可。”[1]可见他的思想启蒙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不久之后,他的思路开始 趋于集中和个性化。在“五四”诸先驱中,茅盾不但很少单纯探讨启蒙问题本身,而且 也较少从理论本身出发去谈文学问题。从他对西方文艺思潮的绍介与评价、对国内创作 现状的评论等活动看,他对任何“主义”都不是无条件地接纳,而是具有一种鲜明的为 我所用的工具意识。这种意识既表现为西方思想是探求现代中国新思想的工具,又表现 为文学创作是启蒙思潮的工具。由于这一原因,他的言论较少其他先驱者那种浓厚的“ 全盘西化”的激进色彩,而流露出以西学为“工具”、以民族文化为“血脉”的意向。 1918年,他初登文坛不久便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民族自信与非凡的思想洞察力。他说:“ 何谓革新思想?即力排有生以来所熏染于脑海之旧习惯、旧思想,而一一革新之,以为 吸收新知新学之备。”那么又如何革新思想?他认为自欧美新文化传播以来,全球风靡 ,后进之国,莫不效之。中国自改革以来,亦“莫非摹拟西人”,然“常此摹拟,何以 自立?”[2]他担心的正是人们将西方思潮视若神明,盲目崇拜、生搬硬套的做法;因而 强调对于西方的无论什么学说都只可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不久,在思想界盛行“尼采 热”时,他又及时地提醒人们:“我们无论对于哪种学说,该有公平的眼光去看他;而 且更要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学说,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改良生活,求得真理的。所以介 绍尽管介绍,却不可当他们是神圣不可动的;我们尽管挑了些合用的来用,把不合用的 丢了,甚至于忘却,也不妨。因为学说本来是工具,不合用的工具,当然是薪材的胚子 了。”[3]实际上茅盾也正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身体力行地去实践的。综观他对西方一系 列文学理论的探讨,我们会发现,他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表象主义、浪漫主义、新 浪漫主义这些艺术思潮、理论思潮的理解都是不够科学谨严的,如果单从他对这些理论 的阐释和评判来看,其中的确充满了矛盾和混乱。但是,恰恰是这些貌似自相矛盾之处 ,显示出他力求解决新文学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在矛盾的可贵努力及其理论的独创性。他 着重解决的一系列矛盾有:现实与理想,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等等。 这些对立的思想与思潮在西方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呈现着较明显的阶段性,有时强 调上述矛盾的一方,有时则强调矛盾的另一方,而不大顾及对这些矛盾的解决;而对茅 盾来说,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先打乱各自的理论体系,重新加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