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被人们定位为“左翼文学阵营内部的反对派”,我是很赞成的。他反对的不是左 翼的革命,而是打着引号的那个“左”字,并且反得最顽强,最坚决,最不屈不挠。这 个打着引号的“左”,在中国几十年革命中是一种顽症,反起来很困难。第一个称得上 是“左翼文学阵营内部的反对派”的人,应该说是鲁迅,他是左翼文化阵营的旗帜和领 袖,但同时又是一个坚决反“左”的反对派,而且因为反“左”,吃尽了许多苦头。第 一次,鲁迅被创造社、太阳社骂成为“封建余孽”、“双重的反革命”,其实这些人自 己连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究竟是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究竟是处在高潮还是处在 低潮时期都弄不清楚;他们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无非是一些标语口号而已;所 以,鲁迅称他们为“军阀脑子”。第二次,由于鲁迅发表了致周扬的那封《辱骂和恐吓 决不是战斗》的信,于是就不断有一些左翼人士化名攻击鲁迅,他们骂鲁迅“右倾”, 陷入“戴着白手套革命论的谬误”,甚至污蔑鲁迅“有买办意识”,是“理想的奴才” ,怀疑鲁迅身边的人是“内奸”。鲁迅为“左联”的刊物和活动捐献、资助了数以百元 计的钱,但“左联”办的内部刊物像《文学生活》竟然对鲁迅封锁,不给鲁迅看,周扬 还攻击鲁迅“悭吝”。所以,鲁迅说这些人“左得可怕”,他悲愤地说自己腹背受敌, 要“横站”着作战。1934年4月,鲁迅在给曹聚仁的信中感叹说:“倘当崩溃之际,竟 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也就是说,如果国民党政权垮台,革命胜利了, 他自己的命运大概也只是穿上红背心,在上海街头扫马路而已。我曾经听周扬在1962年 10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讨论会上,说到过30年代他和鲁迅的关系,他为自己没 有同鲁迅搞好关系感到遗憾,他承认自己“左”,但说当时年轻,“左得可爱”。鲁迅 说“左得可怕”,周扬说“左得可爱”,一字之差,就显示了两人之间南辕北辙的距离 。 胡风是鲁迅事业的接班人。他在鲁迅逝世后继续举起鲁迅和“五四”的旗帜,一方面 同国民党文化政策战斗,另一方面又反对种种错误倾向,包括从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反对 打着引号的“左”。鲁迅反左倾,反了十年;胡风又接着反了将近二十年,而且是在鲁 迅周围的人像丁玲、冯雪峰先后遭到点名批判,萧军则已经于1948年被打倒的艰难情况 下持续地进行斗争的。从40年代到50年代,本来是革命度过困难而转向全国性胜利的时 期,也是中共的文艺方针政策应该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和平时期的到来而作出较大调 整变得更加开放的时期。在这样的文学转型期,胡风作为文艺战线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理应意气风发,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他在1950年就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时间开始了 》,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幸,事实却是屡屡碰壁。虽然如此,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以 成败论英雄的话,那么仍可以说胡风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文学转型中,作出了三个方面 的显著贡献: 第一,坚持“五四”传统,对封建意识侵袭革命队伍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在抗日战争 和整个40年代,有两位作家在这方面突出地显示了文艺战士的清醒头脑,那就是解放区 的丁玲和国统区的胡风。丁玲以她的作品《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 节有感》等,尖锐揭示了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气对农民及其干部的侵袭,与众不同地反 对了无条件将农民神圣化的倾向,提出了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至少与劳动农民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的看法。而胡风,则从理论上提醒人们注意几千年封建统治所带来的“ 精神奴役的创伤”,以及在“抗日救亡”年代防止将“反封建”任务消解的倾向;并且 对知识分子做了符合实际的分析,认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原本就是人民的一部分,反 对了不适当地故意贬抑知识分子的时行论调。这些思想见解对于维护“五四”以来文学 的现代方向,捍卫新文学应有的思想性,防止文学的封建性逆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独秀曾经预言,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将会使无产阶级队伍无可避免地面临“ 农民意识化”的危机,这一结论当然并不正确。但历史同时证明,陈独秀的忧虑并非全 无道理。在40年代,共产党内确实受到过农民意识和封建意识的某种侵袭,这不仅表现 为文艺作品中封建道德以及小生产意识影响的加深,而且表现为日常政治生活中个人迷 信、个人专断的倾向有所抬头。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胡风和丁玲的见解的正确性。 第二,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胡风坚决反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论,深恶痛绝艺术教条 主义,有力地捍卫了文学自身的独特性及其正确功能。这就是他总结文学史的大量事实 和自己的经验体悟而提出的“主客观化合”论。他把文学作品看做作者主体与现实客体 拥抱、突入、相生相克进而达到“融然无间”的产物,并且认为作家主体能否对现实客 体“突入”、“搏斗”、“体验”、“扩张”,乃是贯彻现实主义的关键。他说过,东 平、路翎之所以写出好作品,是因为作家“有如一个吸盘,不肯放松地钉在现实人生底 脉管上面”,并且经过主观战斗精神的“搏斗”、“扩张”、“体验”、“融合”才能 实现。胡风以这种理论主张为指导,通过编辑刊物,培育了一大批青年诗人和小说家。 在历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还没有哪一个人像胡风这样把作家主观作用强调到如 此突出的程度。实际上,这种理论已经在传统现实主义之外吸收了某些现代主义(如“ 心理现实主义”)的因素。所以我在80年代曾经说过,胡风的这一重要思想,直接促成 了中国小说史上一种新形态的现实主义文学——“体验的现实主义”和七月派小说的诞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