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注: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的笔名在1978年开始使用。本文论及他文革时的创作,也统一使用这一笔名。),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注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潮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他是他的同时代人中音质出色的歌者,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注:多多:《1970—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载《开拓》1988年第3期。)。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颠宕惨烈的人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食指文革时期的创作高峰期是1968年,他的优秀的代表作几乎都写于这一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等近20首。如果1968年的确可以看作是这一代人成长之路的时间界碑,他们也相应地被称为“六八年人”,那么,食指就是“六八年人”的代表,且一代人被称作“食指群”也是恰当的。(注:参见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读书》1995年第5期。该文中,朱学勤提出了“六八年人”的概念,并且对文学史上曾经在1968年出现过的群落称作“文学食指”、“食指群”等。食指实际上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作为先行者的食指,至少有两层意义:从创作时间上看,食指早在文革初期(甚至文革前)即已开始了相当有份量的诗歌创作,而大多数地下诗人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其次,他们作为先行者都不同程度地启迪了新诗潮的后来者,只不过文学史接纳了站在他们肩膀上起飞的诗人,却对这些具有先驱意义的拓荒者们极为吝啬,他们或轻或重地被文学史所遗忘。本文仅对新诗潮先行者之一的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论析。 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 食指的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为一代人填写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可以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他以朴素、忧伤的笔调倾诉了一代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在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秘密地流传着,像一个传递着的火种照亮了所到之处;在诗歌的声誉已经败坏、人们的阅读机能已经被钝化的时候,又是他最早把诗歌的尊严恢复,更新了人们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 食指诗歌的主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他的诗歌展示了一代人在红卫兵向知青转变中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有一种青春的“纯净”气息,这种纯净并不单纯是欢乐的基调,而是混合了悲伤、绝望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绝望。《相信未来》(注:《相信未来》最初与他的《命运》《疯狗》一起发表于民刊《今天》第2期,1979年2月油印出版。)是食指流传最广的诗歌,这首诗作于1968年2月,也被誉为“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注: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工人“造反派”的兴起,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早已落潮,许多青年学生心里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受挫感,促使一部分人从最初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寻找人生的出路,然而时代给予他们出路的暗示又似乎是“没有出路”,这样,青年人普遍地产生了对未来的迷惘、消沉的情绪。食指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并以一种朋友般劝勉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执著信念。开篇即是新鲜的词语和哀伤的情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诗的前两节格式整饬、工整。“当……”这种句式是舒缓的记叙和忧伤的回忆笔法。“无情地”、“叹息着”、“固执地”、“贫困的”、“失望的”、“凄凉的”等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堆积,使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哀、失望之中,但在悲哀与失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又似乎正在“含泪”诉说着对“未来”的向往和呼唤。诗人用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语句写出了一个(一代)青年对青春的怅惘,把对未来的信念包裹在人生的感喟中。然而,食指诗中的这种朴素并不是粗糙,而是指生活气息与青春气息交织在一起的诗意,相对于当时的诗歌语言来讲,它是非政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反复吟诵的一句“相信未来”给予当时青年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正如文革的“过来人”所回忆:“没有经历过‘文革’苦难和恐怖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句‘相信未来’就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未来’?未来是什么?那时的‘未来’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动’,就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注:刘孝存:《昨日沙滩——关于<相信未来>及其历史风尘的随笔》,载《黄河》2000年第3期。)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当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未来”的共产主义,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来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