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6-0059-05 现代诗是新诗中更能体现现代人的诗性思维的一类,它更彻底地摆脱了诗歌对由汉语 的韵律感等因素形成的外在的音乐性的依赖,从而削弱了诗的抒情性,而赋予了诗歌更 多的叙述性与思想功能,它往往描述一种事象或叙述一个事件,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诗 歌语言形式的诗歌事实。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加以注意的是,现代诗所描述的不一定 是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的生活事件或客观存在过的事象,而多半是诗人凭空从心灵里构 造出来的事件,是诗人的内心呈现出来的事象,诗歌陈述这些心造的事象与事件不是它 的目的,目的是用这些去对应另一种被忽略的真正的且是严重的事实以引起对它的正视 。一首题为《死后》(作者杨然)的诗,就很能说明现代诗的这一本质特点,因为没有什 么比一个人向人们讲述他死后看到的情景更不是事实的了。这首诗所叙之事根本没有发 生过,子虚乌有,纯属虚构,但它又有着残酷的真实性,对于生活和人生。全诗是这样 的: 这是我的遗像 尽管扩印得随随便便 还是明明亮亮留了下来 这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啊 大家以为我死了 几缕劣质香烟 妄图再一次修改我的脸面 致悼词的家伙故意咳嗽几声 念祭文的,哭腔比笑声还要难受 我尤其注意到情敌 在嘴边挂出几千个微笑 我的政敌泪流满面 也唯有他哭得最惨最惨 这也难怪,狮子倒毙之后 山羊还有什么显示价值的地方? 我的债主捶胸顿足 我的借主身心解脱 我的左邻右舍沉默两秒半钟 然后,大家心满意足 送我到地狱去 到百年以后化为黑烟的地方 我的遗像同蜘蛛网挂在了一起 甚至在我生日那天 也没有人忆念起我 我的亲人活得快乐幸福 打扰他们真是天大的罪过 我自己怀念自己 从遗像上走了下来 走在没有人认识我的世界 这首诗陈述的显然是一个虚假的事实,它是一个虚假的死亡事件。由“我”来亲自讲 述“我”自己死后所见到的关于自己的事情,既离奇又引人注意。“我”为什么要虚构 自己的死亡经历呢?这正是读诗者要解开的谜,也是诗人的写作动机所藏之处。这首诗 的写作来自于人的“自窥”的欲望,也就是想看一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被周围的 人怎样看待的,自己的存在重要不重要。因想知道,就先要看。这样的“看”,好像出 于好奇心,又有点恶作剧,但看者万万不会想到他所看到的那样让他出乎意料,就像人 们万万想不到“死了”的人还在看着活着的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死后才看呢?人活在世 上,处在已规定好的现实关系,处在性质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实际上,每一个无 辜“被抛”(海德格尔语)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处在一个并非完全由自己选择的“规定情境 ”里面了,没有哪一个人不带有表演的成分,这也就使得所有的人都无法看清别人的真 面目,因而也就无法真正看清自己的真实处境。不仅看不清别人,就是自己,由于永远 处在(生活的)舞台上,到底怎样才是真实的自我,恐怕也难以断定,委实自己无法识得 自己。除非死了,撤离“舞台”了,解除各种现实关系了,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才能显 现出来。这大概就是诗人要虚拟出一个死后的世界的缘故吧。 《死后》以“我”作为讲述主体,存在着明显的悖谬,然而因此平添了诗的意味,使 诗歌一开头就产生了“召唤”力。但是这里由“我”担任主体,仍然是人自我观照的结 果,是自我意识的流露,它体现的是人希望被尊重、被需要的深层需求。人在本性上最 关心自己,而作为社会人无人不被结构在现实关系当中,人不能不受制于这种关系,但 人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确证自我存在价值。《死后》通过“我”的眼睛展示给我们 的,就是以“我”为圆心放射开来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情爱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相邻关系、亲伦关系等。一个人生存的状况与质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死后”的“我”所关注的,就是在这些关系中与自己或 亲或疏、或为敌或为友的他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因为要看,诗歌根据遗像的特点, 强调了明明亮亮的“眼睛”。这双“见事的眼睛”,一一看到了他的死在群体中引起的 反应。“大家以为我死了”,说明他的死,很轻易地就被大家接受了,人们不见得为他 的死感到遗憾,说不定还多了一份轻松,开追悼会不过是出于惯例,会场的气氛也不实 ,让人生疑,致悼词念祭文的无不带有做作的成分,活着的人继续在做戏。倒是死了的 “我”,获得了解脱,真正感到轻松,不必再扮演什么,可以保持自己原本的、真实的 形象了。“几缕劣质香烟/妄图再一次修改我的脸面”暗示了每一个活着人的形象都是 被社会强行修改过的,谁也无法做到完全保持真实的自我。 “我”觉悟到这一点,就要注意自我的存在价值了。而这种价值,依然只有到“他者 ”那里去确证。这些“他者”依次是:“情敌”、“政敌”、“债主”、“借主”和“ 左邻右舍”。“我”“尤其注意到情敌”,并一如生前嫉妒性地对其加以嘲讽,实则流 露了人生最大的隐痛。因为对于看重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在爱情角逐中 遭受失败更能表明你的价值遭到具体的、活生生的否定的了:爱情在本质上是人的生命 价值,而且是最高的价值即性别价值的对象化,而“对象”这面镜子会在对比中无情地 暴露出你的不足与缺陷,使你无地自容。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诗歌从最沉重的方面写起 ,不仅符合人生在世的生活实际,也说明各种社会关系所掩盖的其实是生命的基本需求 ,也是这种需求构成了人与人的生存冲突,或是暂时性的依存或友好关系。这些关系, 每一种都与关系主体的利益相关,一方的突然撤去,另一方将本能地以利益为出发点作 出反应。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他“死了”之后,“政敌”、“债主”、“借主”和“ 左邻右舍”们真实的态度。他们的表现让“我”多么失望啊,失望于生世里缠绕于他的 种种关系与人情,对于自己来说,那原来皆是虚空!那么,人世间只有亲情才是真实可 靠的了,一个人的生与死只有在亲人那里才至关重要了。然而,“我”吃惊地发现的是 ,他死后,亲人照样要将他遗忘!这一“死”,使他彻底看清了,人的存在价值只在自 我存在本身。“自己怀念自己”这个戏谑性的说法,揭示了严肃的人生哲理:实际上, 人只能“自己vt自己”,主格是“自己”,宾格还是“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 才算获得了自我,真正成为自由主体,不必再由社会和他人来定义,脸面无须“修改” 。可是,这样的人生至理,若不是死过一回,看到了生存的真相,又如何识得?“我” 有幸从另一世界里窥透了生存界的一切,找回了一个真我,当他死而复生,当然只能“ 走在没有人认识我的世界”,因为他的脸面不再是经过修改过的脸面,他无法不让见惯 了假面的人感到陌生。至此,诗歌通过一个虚构的死后的世界,否定了我们所经验的现 实的世界,达到了揭示生存真谛的写作目的。一个虚拟出来的事件,有着比真实发生过 的事件(如报纸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讣告》所告知的某人的死亡)丰富得多也重要得多的 意蕴与含义,我们不能不说,诗歌虚拟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由于它披露的是生 存的真相和人生的奥秘,同时它遵循的又是生活的和人性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