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意识的提出 在商品大潮无远弗届,到处充满激烈竞争,人们心情浮躁、身心疲惫的今天,侈谈散 文创作的深度意识、深度追求,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在极度紧张之余,人们渴望通过阅 读暂得消闲,获取片刻宁贴与清静,有的甚至呼唤“回到平面,取消深度”,在这种情 态下,是否愿意接受思索的沉重,理性的艰涩?在文学领域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的时候, 哲理性的追求会不会又导致新的单一模式?会不会把读者早已厌弃了的说教式的逻辑形 态引入散文创作之中,造成性灵萎缩、情感弱化?这些问题困扰着作家,使我们不得不 认真面对,深入思索。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揣摩这些问题,感到文学观念的多样与 宽容体现着文学的进步,轻松的格调、优闲的步态也确属散文的姿态,而面向心灵世界 的深入开掘,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同样不可或缺,追求深度无论如何是文学 走向更大精神空间的必由之路。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去理解这种深度。 深度是文学本体的品格特征 新时期的文学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逐渐恢复其自身特征的过程 ,因而也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中探索与呼唤人文精神、关注社会人生、表现内在人性,并 使之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作家强化深度意识,将各自的情绪、体验和社会内容化为自己 的“个体化世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过程。应该说,任何时候,深度,深刻 ,都是判断文学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哲理意蕴的开掘,已经成了作家、 艺术家的自觉追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由此而形成的全球化语境,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 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实现了文学自身审美原则的 整合与调节,导致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纷乱地喧哗。随之而来,作家的审美意识也 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由以往的对于现实功利目标的直白展 露,注重外部世界的描绘,转为对自身情感、心灵世界的深层开掘;从过去对政治形势 的热情跟踪和对表层现象的匆促评判,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对现实世界和 国民心理的深刻剖析;扬弃那种平面的线型的艺术观念和说明性意义的传达,致力于新 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构成了今日散文 繁荣兴盛的基础。 深度是对个性化的吁求 当前,由于现代人群已被经济势力抛掷到商业化的运作之中,置身于越来越实利化和 技术化的社会环境里,面临着商品、物质、财富、权力对于人的个性、主体性、独创性 的排拒,呈现出向个性迷失的群体化、符号化日趋下滑的危险。特别是伴随着各种传媒 竞相推行趣味的大众化,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智能化过程加速所导致的文学的写作方 式、表达方式和阅读方式的剧变,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个性、独特性、深刻性 。 而文学性向来都是以独特性来显现的。散文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和内向特征的创造性 劳动,是一个作家表现与塑造自我形象的特殊形式,是作家人格精神的外露。散文创作 的深度追求,是同个性化的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乏个性化的支撑,势必导致思想 的平庸化和话语的共性化。在创作中,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人文精神,个性化可以抵制 繁琐、无聊、浅层次的欲望化和心灵的萎缩现象,而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 审美意蕴的深度探求,使心灵情感的开掘达到一个很深的层面。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把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 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作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来充分予以肯定。这 在今天来说,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深度是抗拒媚俗,追求自在自主的生命状态 文学确实是命途多舛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现实功利性阉割了文学艺术的本质 特征;在摆脱掉政治的粗暴干预之后,今天又遭遇到物质利益的羁绊和商品大潮的挤压 。在一系列理由充足的符号秩序之下,经济利益实际上制约着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化 的命运。因此,要实现文学本体的回归,张扬艺术审美的个性特征,不仅要挣脱僵硬的 政治化、概念化、功利化的躯壳,而且,还必须克服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导向对 人性的扭曲,固守作家内在的文化与理性的支撑,保持自身的精神追求,确认文学的审 美特性,表现出作家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真情感和心灵体验、生命体验。 在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写作中,要警惕媚俗的时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思想、对创 新充满渴望的时代。可是,从当前文学审美形态的发展来说,理性的缺席、诗意的失落 是一个突出问题,哲学含蕴的稀薄,缺乏动人心魄的思想刺激,已成为文学创作普遍存 在的一个弱点。二者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人类理性的高贵品格在于它的永不止息的创造 性与开发性。艺术的深度存活于创造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性的追求便是在 创造过程中探求人生的奥蕴。现代人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力图从整体上把 握世界和人生的意向。而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人生以及自身命运,必然产生普遍 性意蕴的哲理追求。这种深度意识,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一种自在意识,不是凭空外加 的。渴望深刻,追求深度,不断探究其自身生存状态,属于人的本性范畴,是埋藏于灵 魂底部的深层意识。为此,广大读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这在各种媒体 上已经得到餍足——他们还期待着通过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 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感。这也正是思想随笔、文化散文备受青睐的原因。我们没有 理由拒绝读者这一正当需求,应该充分注重作品思想蕴含的深度,沉潜到文化与生命的 深处,透过生活表象去勘察社会人生的真实状态,采掘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富矿。